yī
1、[
伊人]yī rén
彼人;(意中所指的)那个人。
2、[
伊始]yī shǐ
起头;开始:下车~。
3、[
伊川]yī chuān
1.古地名。指 伊水 所流经的 伊河 流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辛有 适 伊川,见被髮而祭於野者。”杜预 注:“伊川,周 地。伊,水也。”杨伯峻 注:“伊川,伊河 所经之地,当今 河南省 嵩县 及 伊川县 境。”参见“伊水”。
2.宋 程颐 的别号。参见“伊川先生”。
4、[
伊蚊]yī wén
蚊子的一种,成虫身体黑色或棕色,脚上有白色环纹,翅膀上没有斑点,停止时身体和停留的平面平行。幼虫和蛹生长在树穴或缸盆等的积水中,卵分散沉在水底。是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的媒介。也叫黑斑纹。
5、[
伊莱]yī lái
伊尹 和 莱朱 的合称。两人都是 商汤 的名臣。
6、[
伊州]yī zhōu
1.曲调名。商调大曲。《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天寳 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一·伊州》引《乐苑》:“《伊州》,商调曲,西京 节度 ﹝盖﹞嘉运 所进也。”唐 白居易《伊州》诗:“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 小玉 唱《伊州》。”宋 张先《减字木兰花》词:“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明 陆采《明珠记·饮药》:“鸳鸯綉带抛何处,一曲《伊州》泪万行。”
2.州名。古称 昆吾,本 隋 伊吾郡,唐 改置 伊州,又名 西州。故城在今 新疆 哈密县。《旧唐书·地理志三》:“伊州 下;隋 伊吾郡。隋 末,西域 杂胡据之。贞观 四年,归化,置 西伊州。六年,去‘西’字。天寳 元年,为 伊吾郡,乾元 元年,復为 伊州。”元 耶律楚材《怀古一百韵寄张敏之》“天山 连 北府,瀚海过 西伊”原注:“伊州 又谓之 西州。”参见“伊吾”。
7、[
伊勒]yī lè
神。
8、[
伊水]yī shuǐ
伊河。在 河南省 西部,源出 栾川县 伏牛山 北麓,东北流,在 偃师县 杨村 附近入 洛河。
9、[
伊霍]yī huò
商 伊尹 和 汉 霍光。
10、[
伊优]yī yōu
1.“伊优亚”的省语。后用以讥讽逢迎谄媚的人,谓其说话无定见,迎合人意而言。
2.象声词。
11、[
伊旧]yī jiù
依旧,仍旧。
12、[
伊祈]yī qí
见“伊耆”。
13、[
伊邑]yī yì
郁悒,忧闷。
14、[
吕伊]lǚ yī
周 吕尚 与 殷 伊尹 的并称。两人皆开国贤臣。
15、[
欝伊]yù yī
抑郁忧闷。
16、[
伊俦]yī chóu
犹彼辈、其类。
17、[
伊瀍]yī chán
伊水 与 瀍水。位于 河南,均入 洛水。也指该两流域地区。
18、[
伊夔]yī kuí
伊尹 和 夔 的合称。
19、[
渠伊]qú yī
方言。他;他们。
20、[
伊迩]yī ěr
近,将近,不远。
21、[
伊阳]yī yáng
古县名。在今 河南省 汝阳县。《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南阳》“汝州”:“伊阳县 …… 周 伊川 地,汉 为 陆浑县 地,唐 宋 为 伊阳县 地,明 初为 嵩县 地,成化 十二年,析 嵩县 汝州 地,置今县,属 汝州。”清 姚鼐《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诗:“闻去 梁园 超 广武,西登 闕塞 眺 黄河。伊阳 风雨从中出,洛 下山川向北多。”
22、[
伊们]yī men
〈方〉他们或她们。
23、[
伊衡]yī héng
商 伊尹 的别称。
24、[
伊祁]yī qí
1.神名。传说善治鬼,故世人奉为门神。
2.见“伊耆”。
25、[
伊谷]yī gǔ
见“伊瀔”。
26、[
皋伊]gāo yī
亦作“皐伊”。皋陶 和 伊尹 的并称。传说 皋陶 是 虞舜 时刑官,伊尹 是 商汤 时贤相。
27、[
伊吕]yī lǚ
商 伊尹 辅 商汤,西周 吕尚 佐 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
28、[
伊曹]yī cáo
彼辈,他们。
29、[
伊颍]yī yǐng
伊水 与 颍水 的合称。位于 河南。亦指两水所流经的地区。颍水 源出 河南省 登封县 嵩山 西南,东南流,汇入 淮河。唐 韩愈《与崔群书》:“僕无以自全活者,从一官於此,转困穷甚,思自放於 伊 潁 之上,当亦终得之。”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求数顷之田於 伊 潁 之上,以待餘年。”参见“伊水”。
30、[
伊傅]yī fù
伊尹 和 傅说 的合称。均为 商 代的贤相。相传 傅说 曾筑于 傅岩 之野,武丁 访得,举之为相。
31、[
伊鸦]yī yā
象声词。咿呀。
32、[
伊望]yī wàng
即 伊吕。
33、[
伊尼]yī ní
梵文的鹿名。
34、[
岂伊]qǐ yī
犹岂,难道。伊,语中助词,无义。
35、[
伊阙]yī quē
1.地名。在今 河南 洛阳市 南。即 春秋 周 阙塞。因两山相对如阙门,伊水 流经其间,故名。《左传·定公八年》:“秋,晋 士鞅 会 成桓公,侵 郑,围 虫牢,报 伊闕 也,遂侵 衞。”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伊水》:“伊水 又北入 伊闕。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春秋 之 闕塞 也。”唐 张说《河州刺史冉府君神道碑》:“松柏接于 邙山,丘陵对于 伊闕。”宋 王应麟《困学纪闻·河渠·禹凿龙门山》:“贾让 言 禹 凿 龙门,辟 伊闕,析 底柱,破 碣石。”清 姚鼐 有《寄和刘海峰三丈游伊阙之作》诗,有“西登 闕塞 眺 黄河”之句。郭沫若《我是怎样写五幕史剧<屈原>》:“秦 将 白起 战败 韩国,斩首二十四万于 伊阙。”
2.古关名。在 伊阙 山上。汉 末为镇压 黄巾 起义军,设置的八关之一。《后汉书·灵帝纪》“置八关都尉官”唐 李贤 注:“八关谓 函谷、广城、伊闕、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孟津 也。”
36、[
伊汭]yī ruì
指 伊水 入 洛水 处。在今 河南省 偃师县。
37、[
伊管]yī guǎn
商 伊尹 和 春秋 管仲 的合称。
38、[
伊皋]yī gāo
亦作“伊皐”。伊尹,商 代名相,皋陶,舜 之大臣,掌刑狱之事。后常并称,喻指良相贤臣。
39、[
淹伊]yān yī
犹伊优。阿谀逢迎貌。
40、[
伊嚘]yī yōu
象声词。人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