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ó
1、[
佛像]fó xiàng
1.佛陀的像。
2.泛指佛教供奉的神像。
2、[
佛教]fó jiào
也叫释教。世界三 大宗教之一。相传公元前6—前5世纪时由释迦牟尼所创立。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虽主张“众生平 等,皆可成佛”,但又说“有生皆苦”,而把解脱痛苦的希望寄托于消极的“涅槃”(意为寂灭)境界。流传于亚洲许多国家。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在这以后,在同儒、道两家思想长期接触、交融的过程 中,形成许多宗派,对中国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3、[
佛法]fó fǎ
1.佛教的教义。
2.佛教徒认为佛所具有的法力:~无边。
4、[
佛学]fó xué
1.即佛教哲学。通 常指包含在佛经中的各种教义、教理。来自古印度,东汉初传入中国。后融合儒、道学说,形成中国佛 学的多种派别。基本特征是否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宣扬精神、意识第一性。把现实世界说成是无意义 的、假的,论证虚构的天国是真的理想世界,教人漠视现实生活,向精神世界寻求解脱。对宋明理学有 直接影响。
2.以佛教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
5、[
佛珠]fó zhū
念珠。
6、[
佛经]fó jīng
1.泛指一切佛教典 籍。内容包括经(教义)、律(戒律)、论(论述或注释),合称三藏。
2.特指三藏之一的经藏部分。
7、[
佛家]fó jiā
1.诸佛之净土。
2.谓属于佛教者。如佛教的学术思想、佛教僧侣等。
8、[
成佛]chéng fó
佛教语。谓永离生死烦恼,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9、[
学佛]xué fó
1.学习佛法。谓出家做和尚。唐 方干《贻亮上人》诗:“人间学佛知多少,浄尽心花只有师。”唐 黄滔《送僧》诗:“纔年七岁便从师,犹説辞家学佛迟。”五代 徐夤《山寺寓居》诗:“披緇学佛应无分,鹤氅谈空亦不妨。”宋 李觏《回明上人诗卷》诗:“学佛有餘力,吟诗过一生。”
2.指信仰或研究佛教。唐 郑愚《潭州大沩山同庆寺·大圆禅师碑铭序》:“知余学佛,求为讚説。”《新五代史·杂传·马胤孙》:“胤孙 既学 韩愈 为文,故多斥浮屠之説,及罢归,乃反学佛,撰《法喜集》、《佛国记》行於世。”
10、[
念佛]niàn fó
信佛的人念“阿弥陀佛”或“南无(nāmó)阿弥陀佛”:吃斋~。诵经~。
11、[
佛光]fó guāng
1.佛教徒指佛带来的光明:~普照。
2.佛像头上的光辉。
3.山区的一种自然景象,在与太阳相对方向的云层或雾层上呈现围绕人影的彩色光环,由光线通过云雾区的小水滴经衍射作用而形成。
12、[
佛塔]fó tǎ
佛教徒用石、砖、木等材料建造的高耸的多层建筑。
13、[
佛门]fó mén
指佛教:~弟子。~规矩。皈(guī)依~。
14、[
佛手]fó shǒu
1.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是枸橼(jǔyuán)的变种,叶子长椭圆形,花上部白色,下部紫红色。果实黄色,基部圆形。上部分裂,像手指,有香气,可供观赏,也可入药。
2.这种植物的果实。
15、[
拜佛]bài fó
向佛像行礼:烧香~。
16、[
活佛]huó fó
1.藏传佛教中用转世制度继位的高僧。
2.旧小说中称济世救人的僧人。
17、[
玉佛]yù fó
玉制的佛像。《南史·夷貊传下·于阗》:“于闐 者,西域之旧国也…… 大同 七年,又献外国刻玉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此刻放着那玉佛、花瓶那些东西,还值得三千两。”鲁迅《南腔北调集·学生和玉佛》:“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18、[
佛寺]fó sì
佛教的庙宇。
19、[
礼佛]lǐ fó
拜佛:烧香~。
20、[
佛国]fó guó
1.佛所生之地,指天竺,即古印度。
2.指寺院。
21、[
佛堂]fó táng
1.佛所住的堂殿。
2.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22、[
彷佛]páng fó
同“仿佛”
23、[
佛道]fó dào
1.佛法之道。
2.成佛之途。比喻最好的出路。
3.佛教与道教的并称。
24、[
佛事]fó shì
指僧尼拜忏的事情:做~。
25、[
神佛]shén fó
1.神和佛。
2.指喇嘛教中的活佛。
26、[
佛心]fó xīn
佛教语。谓佛的大慈大悲之心。
27、[
卧佛]wò fó
侧躺或着侧卧的的佛像。
28、[
佛性]fó xìng
1.佛教名词。谓众生觉悟之性。
2.借指礼佛修行之心性。参见“佛性禪心”。
29、[
佛号]fó hào
佛的名号,特指信佛的人念的“阿弥陀佛”名号:口诵~。
30、[
佛殿]fó diàn
寺院供奉佛像的大殿。
31、[
佛龛]fó kān
供奉佛像的小阁子,多用木头制成。
32、[
佛理]fó lǐ
佛教的教理。
33、[
佛音]fó yīn
小乘佛教的论师。
34、[
佛典]fó diǎn
佛教的经典。
35、[
仙佛]xiān fó
指道教与佛教。
36、[
佛宝]fó bǎo
指一切佛陀,亦指各种佛像。
37、[
佛果]fó guǒ
1.佛教认为成佛是持久修行所得之果,故名之为“佛果”。 隋炀帝 《设斋愿疏》:“下度众生,上求佛果。” 明 李贽 《为黄安二上人》之三:“如是念佛,如是修行,如是持戒……如是自然登莲臺而证真乘,成佛果。”
2.借指亡灵经超度而脱离地狱苦海。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十:“ 吴长文 不喜释氏,父卒,不召僧营佛果。”
38、[
佛图]fó tú
1.塔的别名。
2.庾公尝入佛图,见卧佛。--《世说新语.言语》
39、[
佛面]fó miàn
1.指佛像面部。《太平广记》卷一一六引《冥祥记》:“唐 贞观 二十年,征 龟兹。有 薛孤训 者,为行军仓曹,军及屠 龟兹 后,乃於精舍剥佛面金。”《水浒传》第八三回:“那军校道:‘皇帝赐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尅减了。不是我们争嘴,堪恨你这厮们无道理,佛面上去刮金。’”清 翟灏《通俗编·释道》:“《涌幢小品》:谚云:‘佛面上刮金’,陋之也。”
2.佛的面子,佛的情面。元 宋元怀《拊掌录》:“赵閲道 罢政閒居,每见僧,接之甚恭。一日士人以书贄见,公读之终卷,正色谓士人曰:‘朝廷有学校,有科举,何不勉以卒业?’……后再往,门下人不为通。士人谓閽者曰:‘参政便直得如此敬重和尚?’閽者曰:‘寻常来见诸僧,亦只是平平人,但相公道是重他袈裟。’士人笑曰:‘我这领白襴直是不直钱财?’閽者曰:‘也半看佛面。’士人曰:‘更那輟不得些少来看 孔夫子 面。’人传以为笑。”《官场现形记》第二回:“这个人是你 王公公 荐来的,僧来看佛面,不可轻慢于他。”
40、[
佛身]fó shēn
证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
fú
1、[
仿佛]fǎng fú
1.似乎;好像:他干起活来~不知道什么是疲倦。
2.像;类似:他的模样还和十年前相~。
2、[
佛戾]fú lì
违背;违反。
3、[
佛桑]fú sāng
1.即扶桑。植物名。指佛桑树或它的花。
2.即扶桑。旧时指日本。
4、[
佛郁]fú yù
不安貌。
5、[
佛道艾]fú dào ài
即伏道艾。
bì
1、[
佛狸]bì lí
1.北魏 拓跋焘(太武帝)的小字。《宋书·索虏传》:“嗣 死,謚曰 明元皇帝,子 燾 字 佛貍 代立。”宋 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 佛貍 愁。”《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二十八年》:“并写臺格以与之云:‘斩 佛貍 首,封万户侯。’”胡三省 注:“佛,读如弼。”
2.借指 江苏 六合县。因县城东南有 瓜步山,山上有 佛貍祠,故名。清 陈维崧《减字木兰花·广陵旅邸送三弟纬南归》词:“佛狸 城下,兄弟禪房通夜话。”清 陈维崧《添字昭君怨·夜泊銮江》词:“万家帘幙火微明,佛狸 城。”
3.借指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者。宋 陆游《自凤州来客言岐雍间事怅然有感》诗:“前日已传天狗堕,今年寧许佛貍生?”
2、[
佛肸]bì xī
人名。春秋 末年 晋 大夫 范氏、中行氏 的家臣,为 中牟 的县宰。《论语·阳货》:“佛肸 召,子欲往。子路 曰:‘昔者 由 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 以 中牟 畔,子之往也,如之何?’”朱熹 集注:“佛,音弼。”
3、[
佛貍祠]bì lí cí
古祠名。遗址在今 江苏 六合县 东南的 瓜步山 上。北魏 太武帝(字 佛貍)于 宋 元嘉 二十七年击败 王玄谟 的军队以后,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貍祠”。见《魏书·世祖纪下》、宋 陆游《入蜀记》卷二。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可堪回首,佛貍祠 下,一片神鸦社鼓。”宋 岳珂《桯史·稼轩论词》引此词,佛貍 作“佛狸”。
bó
1、[
佛泥]bó ní
古国名。在今 加里曼丹岛 北部 文莱 一带。宋 太平兴国 二年始朝贡于 宋。也写作“渤泥”。宋 赵汝适《诸蕃志·渤泥国》:“商贾日以中国饮食献其王,故舟往 佛泥,必挟善庖者一二辈与俱。”参阅《宋史·外国传五·勃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