詶-漢語大字典
詶
《説文》:“詶,譸也。从言,州聲。”
(一)zhòu 《集韻》職救切,去宥章。
同“咒(呪)”。诅咒。《玉篇·言部》:“詶,《説文》:職又切,詛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三十二引《考聲》云:“詶,亦詛也。經文從口作咒,俗字也。”
(二)chóu 《廣韻》市流切,平尤禪。又承呪切,之又切。幽部。
(1)同“酬”。《説文·言部》:“詶,譸也。”段玉裁注:“俗用詶為應酬字。”王筠句讀:“以為酬對字。”朱駿聲通訓定聲:“《蒼頡解詁》詶亦酬字。”1.用言语或诗文应答。《玉篇·言部》:“詶,答也。”《廣韻·尤韻》:“詶,以言答之。”《論衡·謝短》:“二家各短,不能自知也,世之論者而亦不能詶之。”唐劉知幾《史通·自叙》:“揚雄撰《法言》,時人競尤其妄,故作《解嘲》以詶之。”宋陸游《秋晚寓歎》:“舊事同誰説,新詩或自詶。”清顧炎武《詶史庶常可程》:“古人尚詶言,亦期相切磋。”2.报偿。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七十三引《蒼頡解詁》云:“詶,報也。”《後漢書·光武帝紀》:“其顯效未詶,名籍未立者。”唐白居易《買花》:“貴賤無常價,詶直看花數。”3.实现。宋陸游《歲暮雜感》:“初志略未詶,白髮已無那。”
(2)用同“籌”。计算。《隋書·律曆志上》:“取細毫中黍,積次詶定,令之最為詳密,長祖冲之尺校半分。”
詶-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詶言613ㄔㄡˊchóu動①應答。《廣韻.平聲.尤韻》:「詶,以言答之。」如:「詶對」。②報答。同「酬」。《後漢書.卷一.光武紀上》:「其顯效未詶,名籍未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