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汉语大词典
创(I)chuāng
ㄔㄨㄤ
〔《广韵》初良切,平阳,初。〕
“戗”的今字。
1.创伤。
●《战国策·燕策三》:“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史记·萧相国世家》:“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
●《北史·张定和传》:“从上柱国李充征突厥,先登陷阵,虏刺之中颈,定和以草塞创而战,神气自若。”
●《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咸平三年》:“柳中流矢,裹创而战,众皆披靡。”
●鲁迅《二心集·我们要批评家》:“因为不过是‘扭’而已矣,所以大创是没有的,仅仅喘着气。”
2.伤害。
●《韩非子·大体》:“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
●陈奇猷集释引太田方曰:“骏,同俊。此谓搴旗之勇士不贼害其命于战阵也。”
●《汉书·薛宣传》:“宣子况为右曹侍郎,数闻其语,赇客杨明,欲令创咸面目,使不居位。”
颜师古注:“创谓伤之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此术士道虽浅,创之过甚,恐他术士来报复。”
3.砍;劈。
●清魏源《〈海国图志〉叙》:“钩稽贯串,创榛辟莽,前驱先路。”
●《红旗渠颂·石匠之歌》:“什么样的硬石他都能创下来。”
4.通“疮”。
●《礼记·曲礼上》:“头有创则沐。”
●《宋书·索虏传》:“将士眼皆生创,死者太半。”
●《新唐书·独孤郎传》:“文宗初,迁工部侍郎,出为福建观察使,创发背卒,赠右散骑常侍。”
创(II)chuang
ㄔㄨㄤˋ
〔《广韵》初亮切,去漾,初。〕
亦作“刱”。
1.始造。
●《汉书·叙传下》:“叔孙奉常,与时抑扬,税介免胄,礼义是创。”
颜师古注:“创,始造之也。”
●唐白居易《达聪明致理化策》:“此皆我烈祖所刱,累圣所奉。”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天喻》:“其前人所略,而后人详之;前人所无,而后人创之。”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敬德公,这位起家立业的祖先创下了一条规矩。”
2.初始。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皇居创徙,宫极未就,止跸于此。”
●清严有禧《漱华随笔·人舆》:“张弘靖以宰相镇幽州,用人舆出入。将士创见骇怒。”
3.建造。
●《新唐书·李昭德传》:“武后营神都,昭德规创文昌台及定鼎、上东诸门,标置华壮。”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狐女》:“日已西下,君姑止此。我相佳地,暂创一室,以避虎狼。”
4.撰写;创作。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有刘三复者,少贫,苦学有才思……德裕试其所为,谓曰:‘子可为我草表,能立就,或归以创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张服其言,悔之,乃宛谢诸生,但为创词而去。”
5.超出;扩大。
●宋叶适《蒋公墓志铭》:“臣欲择朝士晓畅民事者,先于一路考财赋所从,孰经常,孰横敛,某创支,某定例。”
●金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明年,河复,本观殿宇颓毁且尽。师次第缮完,寻复一新,而增创者几倍。”
●《元典章·朝纲一·政纪》:“今后除重事并刱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
6.惩治;警戒。
●《书·益稷》:“予创若时。”
●孔传:“创,惩也。”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四四:“不于此辈创一警百,而惩噎废食,亦复何官不可废,何事不可已耶?”
7.同“闯”。多见于俗文学作品。
●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一摺:“咱正是低着头往虎窟龙潭创,却正是合着眼去那地网天罗里撞。”
●《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我何玉凤从十二岁一口单刀创了这几年,什么样儿的事情都遇见过。”
8.通“怆”。参见“创楚”。
创-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