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
1、[
刮痧]guā shā
中国一种民间疗法。用铜钱等 物蘸水或油刮患者的胸、背等处,使局部皮肤充血,以减轻胃、肠等内部炎症。
2、[
喉痧]hóu shā
中医学病名。即猩红热。主要症状为高热,咽喉肿痛发炎甚至溃烂,全身伴有呈猩红色痧点。是一种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
3、[
热痧]rè shā
病名,痧证属热者,主证发热狂躁。
4、[
挑痧]tiāo shā
民间疗法。以针刺有关穴位,可治中暑。
5、[
红痧]hóng shā
痧证见皮肤红点隐隐者。
6、[
暑痧]shǔ shā
暑季感受秽浊之邪而发病。
7、[
闭痧]bì shā
又称痧胀,病名。即痧证。
8、[
发痧]fā shā
中暑(zhòng∥shǔ)。
9、[
痧子]shā zi
麻疹。
10、[
揪痧]jiū shā
民间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通常用手指揪颈部、额部等,使局部皮肤充血以减轻内部炎症。
11、[
绞肠痧]jiǎo cháng shā
霍乱病的俗称。中医指不吐不泻而有剧烈腹痛者。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干霍乱》:“乾霍乱,心腹绞痛,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俗名绞肠痧,不急救即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近来外面闹绞肠痧闹得利害呢,你倒是给他点痧药也罢了。”
12、[
羊毛痧]yáng máo shā
病证名,痧证病处见细白色毛状,如羊毛。
13、[
子午痧]zǐ wǔ shā
即霍乱。因起病凶猛,有子时发病午时死亡的危险,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