鞚-中華語文大辭典
鞚鞚ㄎㄨㄥˋkònɡ〈書〉套在騾馬等牲口頭上,以便於控馭的套具。[例]縱鞍則行,攬~則止(晉‧傅玄〈良馬賦〉)。
鞚-漢語大字典
鞚
鞚kòng 《廣韻》苦貢切,去送溪。
(1)带嚼子的马笼头。《初學記》卷二十二引《通俗文》:“所以制馬口曰鞚。”《太平御覽》卷三百五十八引《埤蒼》:“鞚,馬勒也。”晋傅玄《良馬賦》:“縱銜則行,攬鞚則止。”唐李白《走筆贈獨孤駙馬》:“銀鞍紫鞚照雲日,左顧右盼生光輝。”清薛雪《一瓢詩話》:“(蔡天啟)捲袖而起,躍身直上,不假轡鞚,剗馳數十里而回。”
(2)控制,驾驭。《字彙·革部》:“鞚,勒馬。”《初學記》卷二十二:“鞚,控制之義也。”宋蘇軾《虢國夫人夜遊圖》:“佳人自鞚玉花驄,翩如驚燕踏飛龍。”《聊齋志異·鳳仙》:“偶在途中,遇女郎騎款段馬,老僕鞚之,摩肩過。”
(3)马。南朝宋鮑照《擬古詩》:“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宋蘇軾《次韻李公擇梅花》:“杯傾笛中吟,帽拂果下鞚。”
(4)古乐器名。鼓的一种。《新唐書·禮樂志》:“土則附革而為鞚,木有拍板、方響,以體金應石而備八音。”《遼史·樂志》:“腰鼓、大鼓、鞚、拍板。”
(5)鼓腔。宋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二:“許安世家有伯成樽,如今羯鼓鞚也。”《元史·禮樂志》:“次十隊,婦女八人,花髻,服銷金桃紅衣,摇日月金鞚稍子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