嚈-漢語大字典
嚈
yè 《集韻》益涉切,入葉影。
(1)〔嚈噠〕中亚古族名、国名。又称白匈奴。原为游牧民族。五世纪初在阿姆河南岸建国,以国王厌带夷票陀之名为国号,简称嚈噠。后为突厥所破,部落分散。《集韻·葉韻》:“嚈,嚈噠,西夷名。”《魏書·西域傳》:“嚈噠國,大月氏之種類也,亦曰高車之别種,其原出於塞北。”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城北》:“十月之初,至嚈噠國。”
(2)用同“咽”。“嚈气”即“咽气”,人死时断气。《紅樓夢》第十二回:“衆人上來看時,已經嚈了氣了。”茅盾《腐蚀·十一月二十六日》:“就好像八九年前母亲在我臂上嚈了气的时候,我一阵无声的热泪过后,便心境平静。”
嚈-中華大字典
1、嚈讀音:益涉切,音壓,葉韻。釋文:~噠。國名。見《魏書》。〔在今俄屬中亞細亞境〕。
2、咽讀音:因連切,音燕,先韻。釋文:嗌也。見《說文》。《段注》:~者。因也。言食因于是以上下也。
〔按醫經云。~者嚥水。喉者候氣。六書故云。水穀所入爲~。下通於胃〕。
3、咽讀音:於巾切,音駰,眞韻。釋文:~~。鼓節也。《詩有駜》:鼓~~。《釋文》:~、本又作鼝。同烏玄反。又於巾反。鼓節也。
〔按集韻十八諄。~、或作鼝、鼘、驣。亦書作悀。詩那。鞉鼓淵淵。說文鼓部引作鼗鼓鼘鼘。六書故云。~~、淵淵。其聲不同。淵淵狀鼓聲之多而遠。~~、聲近而㬪。味其聲。可以知其義。讀之當各如字〕。
4、咽讀音:伊甸切,同嚥霰韻。釋文:吞也。《孟子滕文公》:三~。然後耳有聞。目有見。
5、咽讀音:一結切,音噎,屑韻。釋文:
❶塞也。《新序雜事》:雲霞充~。則奪日月之明。
❷聲塞而小也。《漢隴頭歌》:隴頭流水。鳴聲幽~。
❸嗚~。悲不自勝也。《齊書王儉傳》:流涕嗚~。
❹同噎。悲塞也。〔岑參詩〕:董賢氣~不能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