坳-中華語文大辭典
坳ㄠāoㄠˋào低窪的地方。[例]山~。
坳-漢語大字典
坳
《説文新附》:“坳,地不平也。从土,幼聲。”鄭珍新附考:“《莊子》‘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始見此字。《釋文》引司馬云:‘坳,塗地令平。’知司馬彪以為《爾雅》‘地謂之黝’黝字……至支遁以‘堂有坳垤形’解《莊子》,乃轉為地不平。‘坳’與‘黝’因别字别義,幾莫究其原矣。”
(一)ào(又读āo) 《廣韻》於交切,平肴影。又《集韻》於教切。幽部。
(1)低凹的地方。《説文新附·土部》:“坳,地不平也。”《集韻·爻韻》:“坳,地窊下也。”《莊子·逍遥遊》:“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唐韓愈《詠雪贈張籍》:“坳中初蓋底,垤處遂成堆。”《紅樓夢》第五十回:“坳垤審夷險,枝柯怕動摇。”
(2)山曲岸隈的地方。凡转角处也名“坳”。《新唐書·百官志二》:“其後,復置起居舍人,分侍左右……若仗在紫宸内閤,則夾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筆,皆即坳處。”清王士禛《見梅寄蕭亭山中二首》:“老人峯下北山坳,幾點梅花映斷橋。”
(二)yǒu 《〈經典釋文〉李軌音》伊九反。
同“黝”。清鄭珍《説文新附考·坳》:“蓋黝,本黑色,以黑塗地亦曰黝。而字俗作坳,故黑色即亦用坳。《宋書》劉胡本名坳胡,以其面黑似胡,故以為名,是也。”《南史·鄧琬傳》:“劉胡,南陽涅陽人也,本以面坳黑似胡,故名坳胡,及長單名胡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