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中華語文大辭典
害害ㄏㄞˋhài1.災禍;破壞。[例]災~|蟲~|菸~|損~。2.壞處;缺點(與「利」、「益」相對)。[例]利~|百~無一利。3.無益的;有害的(與「益」相對)。[例]~蟲|~鳥|~處。4.殺;傷。[例]被~|殺~|謀~|謀財~命。5.損傷;危及。[例]妨~|~人|~群之馬。6.感到(恐懼、不安等情緒)。[例]~怕|~羞|~臊。7.使人受害。[例]~他傷心|~我白忙一陣。8.感染(病痛)。[例]~病|~相思|~眼疾。9.關鍵處。[例]要~。
害-漢語大字典
害
《説文》:“害,傷也。从宀,从口。宀、口,言从家起也。丰聲。”
(一)hài 《廣韻》胡蓋切,去泰匣。月部。
(1)伤害;损害。《説文·宀部》:“害,傷也。”段玉裁注:“《人部》曰:‘傷,創也。’”《詩·大雅·蕩》:“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鄭玄箋:“枝葉未有折傷。”《莊子·應帝王》:“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九:“谁家没遭他的害?光是牵走的牲口,就有百十来匹呀!”
(2)灾祸。《字彙·宀部》:“害,禍也。”《詩·魯頌·閟宫》:“上帝是依,無災無害。”《論衡·感虚》:“洪水之時,流濫中國,為民大害。”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咱们抓住他,救了你,还给百姓除一个害。”
(3)有害的,与“益”相对。如:害虫;害鸟。
(4)杀害。《玉篇·宀部》:“害,殘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曹嵩)為陶謙所害。”《三國志平話》卷上:“(王莽)鴆殺平帝,誅了子嬰,害了皇后。”明朱有燉《義勇辭金》第一折:“叔叔既説不難,怎地不害了曹公脱身走了?”
(5)妨碍。《字彙·宀部》:“害,妨也。”《左傳·桓公六年》:“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漢書·董仲舒傳》:“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顔師古注:“害,猶妨也。”宋陳亮《酌古論·曹公》:“周瑜、魯肅雖千百輩,何害也!”
(6)忌妒;忌惮。《字彙·宀部》:“害,嫉也,忌也。”《戰國策·楚策一》:“秦之所害於天下莫如楚。”郭希汾輯注:“害,忌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争寵而心害其能。”《華陽國志》卷九:“李鳳在北,數有戰降之功,時蕩子稚屯晋壽,害其功。”
(7)胜过;超过。《史記·酷吏列傳》:“極知禹無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司馬貞索隱引蘇林云:“言若無比也。”《漢書·蕭何傳》:“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顔師古注引蘇林曰:“毋害,若言無比也。一曰害,勝也,無能勝害之者。”王先謙補注:“集解引《漢書音義》云:‘無害者,如言無比’,陳留間語也,此無害之確詁。文毋害,猶言文吏之最能者耳。”
(8)险阻,险要之地。《戰國策·秦策一》:“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漢張衡《東京賦》:“守位以仁,不恃隘害。”《隋書·經籍志二》:“漢初,蕭何得秦圖書,故知天下要害。”
(9)杀气。《素問·皮部論篇》:“陽明之陽,名曰害蜚。”王冰注:“害,殺氣也。”
(10)得病。《清平山堂話本·合同文字記》:“害了六七日,一命嗚呼,已歸泉下。”元鄭德輝《倩女離魂》第二折:“你抛閃咱,比及見咱,我不瘦殺多應害殺。”《古今小説·宋四公大閙禁魂張》:“侯興一個兒子,十來歲,叫做伴哥,發脾寒,害在牀上。”
⑪畏惧。宋佚名《謁金門·贈歌妓》:“聞道觀音誰不害,見來須頂禮。”明徐復祚《紅梨記·出關》:“擔驚擔害,整終朝懷着鬼胎。”
⑫感觉到。元馬致遠《漢宫秋》第二折:“怕娘娘覺飢時吃一塊淡淡鹽燒肉,害渴時喝一杓兒酪和粥。”《紅樓夢》第四十六回:“他雖害臊,我細細的告訴了他,他要是不言語,就妥了。”
⑬招致(某种后果)。元關漢卿《救風塵》第四折:“你這負心漢,害天災的!”元童童學士《双調新水令·念遠》:“算他那狠罪過有千樁,害的我這瘦骨頭没一把。”柳青《创业史》第一部:“尽是你害的!尽是你不喜爱生宝害的!”
⑭通“轄(xiá)”。锁链。《管子·幼官》:“刑則交、寒、害、釱。”戴望校正:“害,當從劉(績)説,讀為轄……轄為繫車軸之物,引申之,因謂以鐵索拘罪人者亦謂之轄,其狀蓋如鋃鐺矣。”
⑮通“ࡗƯ܈jiè)”。大。《叔多父盤》:“用錫屯(純)录(禄),受害福。”杨树达《積微居小學述林·彝銘與文字·正字與通假字》:“作銘者之意本云‘受ࡗƧƏ’,謂‘受大福’也。《説文》十篇下《大部》云:‘ࡗƯ܌大也。从大,介聲’,此介訓大之本字也。以害字从丰得聲,丰字與ࡗƥЌ音,害字古音亦與ࡗƧ۸同,故盤銘將害字作ࡗƥ͗用。”
(二)hé 《集韻》何葛切,入曷匣。月部。
(1)代词。表示疑问。1.相当于“什么”。《小爾雅·廣言》:“害,何也。”《廣雅·釋詁三》:“害,何也。”《詩·周南·葛覃》:“害澣害否。”毛傳:“害,何也。”2.相当于“怎么”、“为什么”。《書·大誥》:“不可征,王害不違卜。”《墨子·明鬼下》:“意不忠親之利,而害為孝子乎?”《漢書·翟方進傳》:“害其可不旅力同心戒之哉!”
(2)通“曷”。何不。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泰部》:“害,叚借為曷。”《孟子·梁惠王上》:“《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焦循正義:“《爾雅·釋詁》云:‘曷,盍也。’趙氏讀害為曷。”按:《書·湯誓》作“時日曷喪”。
(3)通“遏(è)”。阻止。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泰部》:“害,叚借為遏。”《管子·七法》:“莫當其前,莫害其後。”于省吾新證:“害、遏古字通。”《淮南子·覽冥》:“誰敢害吾意者。”王念孫雜志:“害,讀為曷。曷,止也,言誰敢止吾意也。《爾雅》:‘曷,遏,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