澨-中華語文大辭典
澨ㄕˋshì1.〈書〉水邊的堤防。2.〈書〉水邊地;崖岸。[例]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楚辭‧屈原‧九歌‧湘夫人》)│泉涌湍於石間兮,菊揚芳於崖~(《文選‧潘岳‧秋興賦》)。3.用於地名。澨水,水名,源出湖北潼泉山,東流入漢水。
澨-漢語大字典
澨
《説文》:“澨,埤增水邊土,人所止者。从水,筮聲。《夏書》曰:‘過三澨。’”
shì 《廣韻》時制切,去祭禪。月部。
(1)大堤。《説文·水部》:“澨,埤增水邊土,人所止者。”王筠句讀引胡朏明曰:“水邊即厓,埤增之土即大防。防大故為人所止也。《左傳·成十五年》:‘華元決睢澨。’睢即睢水;澨則其防也,故曰決。”
(2)水边地;涯岸。《玉篇·水部》:“澨,又水邊地也,涯也。”《左傳·宣公四年》:“(楚莊)王以三王(文王、成王、穆王)之子為質焉,弗受,師于漳澨。”杜預注:“漳澨,漳水邊。”晋潘岳《秋興賦》:“泉涌湍於石間兮,菊揚芳於崖澨。”唐張謂《虞帝廟碑銘》:“九疑北麓,三湘南澨,帝之遺廟存焉。”清程含章《練勇》:“歡聲動海澨,慕義來三鄉。”
(3)古水名。源出今湖北省京山县西,东南流入汉水。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湖廣三·安陸府》:“澨水,(京山)縣西南八十里。源出縣西七十里之磨石山,下流合縣前河,通于漢江。或以為即春秋時之雍澨。《左傳·定四年》:‘吴敗楚師于雍澨,三戰及郢。’即此水也。又縣境有㲼澨、漳澨、薳澨,説者謂即《禹貢》之三澨,皆與竟陵接界云。今亦堙。”《書·禹貢》:“過三澨,至于大别。”孔傳:“三澨,水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