藴-漢語大字典
藴
〔蕴〕
(一)yùn 《廣韻》於問切,去問影。又於云切,於粉切。諄部。
(1)积聚。《廣韻·吻韻》:“蕰,《説文》:‘積也。《春秋傳》曰:蕰利生孽。’俗作藴。”《左傳·昭公十年》:“藴利生孽,姑使無藴乎。”《孔子家語·入官》:“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藴。”王肅注:“藴,滯積也。”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许多人的眼睛里蕴满了泪水。”
(2)包藏;包含。《莊子·齊物論》:“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藴。”唐李白《化城寺大鐘銘》:“少藴才略,壯而有成。”《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毫端藴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
(3)事理深奥处。如:精蕴。《正字通·艸部》:“藴,奥也。”宋王安石《答韓求仁書》:“求仁所問於《易》者,尚非《易》之藴也。”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篇》:“發前聖之所藴,以闢佛、老而正人心者也。”《清史稿·樂志一》:“奥義微機,莫探其藴。”
(4)盛。《方言》卷十三:“藴,ছ٤ٟ。”郭璞注:“藴,藹茂皃。”
(5)尊崇。《方言》卷十二:“藴,崇也。”《文選·任昉〈百辟勸進牋〉》:“近以朝命藴策,冒奏丹誠。”李善注:“謂尊崇而加策命也。”
(6)通“煴”。闷热。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屯部》:“蕰,字亦作藴,叚借為煴。”《詩·大雅·雲漢》:“旱既大甚,藴隆蟲蟲。”陸德明釋文:“藴,本又作煴。”
(7)通“緼”。乱麻。《韓詩外傳》卷七:“即束藴請火去婦之家。”按:《漢書·蒯通傳》“藴”作“緼”。顔師古注:“緼,亂麻。”
(8)佛家用语。梵文skandha的意译,意为类别。佛家称色、受、想、行、识为“五藴”,为对一切有为法的概括和分类。《俱舍論》卷一:“諸有為法和合聚義是藴義。”
(二)wēn 《集韻》烏昆切,平魂影。
(1)饶。《方言》卷十三:“藴,饒也。”
(2)水草名。晋左思《蜀都賦》:“雜以藴藻,糅以蘋蘩。”
藴-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同:
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