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ì
1、[
斗笠]dǒu lì
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
2、[
竹笠]zhú lì
竹丝或竹篾编成的笠帽。
3、[
执笠]zhí lì
商铺收摊、破产。
4、[
道笠]dào lì
道士戴的斗笠。
5、[
椶笠]zōng lì
亦作“棕笠”。用棕和竹篾编成的帽子。用以遮雨或遮阳等。
6、[
皮笠]pí lì
古代革制的笠形帽。《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是战也,士卒有不致力者。太祖皇帝 阳为督战,以剑斫其皮笠。明日,徧閲其皮笠,有剑跡者数十人,皆斩之。”
7、[
籉笠]tái lì
指蓑衣和笠帽。
8、[
笠子]lì zǐ
箬笠。
9、[
簦笠]dēng lì
雨具。
10、[
笠泽]lì zé
1.即 松江。《左传·哀公十七年》:“三月,越 子伐 吴,吴 子御之 笠泽。”唐 陆广微《吴地记》:“松江 一名 松陵,又名 笠泽 ……其江之源,连接 太湖。”明 梁辰鱼《浣纱记·谋吴》:“其嗣主 夫差 日讲武于 长洲,彼勇将 伍员 时耀兵于 笠泽。”参见“松江”。
2.指 太湖。清 方文《毘陵与何次德同舟至吴门》诗:“将归 笠泽 买 吴 舠,画舫青帘过驛桥。”清 赵翼《读史》诗之一:“范蠡 既霸 越,一舸 笠泽 中,手挟 西施 去,同泛烟濛濛。”
11、[
毡笠]zhān lì
亦作“氊笠”。毡制的笠帽。
12、[
瓢笠]piáo lì
1.和尚云游时随身携带的瓢勺和斗笠。
2.借指行踪。
13、[
菹笠]zū lì
用茅草编织的笠。
14、[
却笠]què lì
形容山崖险峻,偃覆如簦笠。
15、[
蒻笠]ruò lì
用蒲蒻编成的帽子。
16、[
竖笠]shù lì
吴 地俗讳,以伞为竖笠。
17、[
笠翁]lì wēng
披蓑戴笠的老翁。蓑:本义:雨具名。即蓑衣。笠:用竹篾或棕皮编制的遮阳挡雨的帽子。
18、[
笠蓑]lì suō
斗笠与蓑衣。借指劳动人民。
19、[
簑笠]suō lì
蓑衣和笠帽。
20、[
台笠]tái lì
指蓑衣和笠帽。
21、[
莎笠]shā lì
即蓑笠。莎,通“簔”。
22、[
裨笠]bì lì
亦作“裨苙”。鸟名。即鵧鷑。亦名鹎鵊。似鸠,身黑尾长而有冠。春分始见,凌晨先鸡而鸣,其声“加格加格”,农家以为下田之候,俗称催明鸟。
23、[
村笠]cūn lì
借指戴着斗笠的农人。清 唐孙华《春日漫成》诗:“平桥浅水通村笠,草市斜阳颭酒旗。”
24、[
氍笠]qú lì
一种毡帽。
25、[
松笠]sōng lì
指松树。因其枝叶如笠,故称。
26、[
马笠]mǎ lì
骑马时戴的斗笠。
27、[
耘笠]yún lì
农夫耕作时戴的斗笠。
28、[
短笠]duǎn lì
小的笠帽。
29、[
荷笠]hé lì
荷叶制成的斗笠。
30、[
行笠]xíng lì
出行戴的笠帽。
31、[
笠毂]lì gǔ
1.古代撑在兵车上的笠帽。《左传·宣公四年》:“伯棼 射王,汏輈,及鼓跗,著於丁寧;又射,汏輈,以贯笠轂。”杜预 注:“兵车无盖,尊者则边人执笠,依轂而立,以御寒暑,名曰笠轂。此言箭过车辕及王之盖。”
2.借指兵车。北周 庾信《哀江南赋》:“居笠轂而掌兵,出 兰池 而典午。”
32、[
青箬笠]qīng ruò lì
亦作“青篛笠”。雨具。箬竹叶或篾编制的笠帽。
33、[
车笠交]chē lì jiāo
乘车的人和戴斗笠的人结交。比喻不分贵贱贫富的友谊:结为车笠交。
34、[
青篛笠]qīng ruò lì
见“青箬笠”。
35、[
苏公笠]sū gōng lì
竹笠名。相传为 宋 苏轼 贬官 惠州 时所倡制。
36、[
曲柄笠]qū bǐng lì
类似曲盖的斗笠。
37、[
三笠辞]sān lì cí
日本 人 阿部仲麿,字 三笠,奈良 时代来 唐,将归,作《望月歌》,世称《三笠辞》。
38、[
竹丝笠]zhú sī lì
见“竹笠”。
39、[
雨蓑烟笠]yǔ suō yān lì
防雨用的蓑衣笠帽,为渔夫的衣饰。亦借指渔夫。
40、[
戴笠乘车]dài lì chéng chē
比喻不因为富贵而改变贫贱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