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ī
1、[
髭须]zī xū
嘴周围的胡子。
2、[
鬓髭]bìn zī
犹须发。唐 黄滔《华岩寺开山始祖碑铭》:“至 贞元 十七年,方薙鬢髭。翌日遽讲所习《湼槃经》。”
3、[
银髭]yín zī
白髭须的美称。
4、[
髭根]zī gēn
胡须的根部。
5、[
髭胡]zī hú
指 金 军。
6、[
胡髭]hú zī
胡子。王鲁彦《狗》:“‘时间’是我们少年人的仇敌。越望它慢一点来,好让我们少长一根胡髭,它却越来得迅速。”沙汀《医生》:“中医 彭春山 是个瘦小老人。面色白净,胡髭浓黑。”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 钱文贵 ﹞人没三十岁就蓄了一撮撮胡髭。”
7、[
髭毛]zī máo
方言。谓毛发直竖张散。形容发怒、发脾气。如:他听了这句话,当时就髭毛儿了。
8、[
髭龙]zī lóng
唐太宗 的别称。
9、[
吟髭]yín zī
诗人的胡须。
10、[
髭捻]zī niǎn
谓沉思吟哦推敲字句而捻弄髭须。语本 唐 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鬚。”清 李渔《意中缘·露丑》:“我则道哦韵试鏗鏘,却原来是髭捻太苦逼成凄响。”
11、[
捻髭]niǎn zī
捻弄髭须。多形容沉思吟哦之状。
12、[
髭蟾]zī chán
亦称“鬍子蟾”。我国特产动物。两栖纲,锄足蟾科。体长可达10厘米。身体背、面均呈蓝褐色,亦有灰色。眼色特殊,上半呈蓝绿色,下半深褐色。雄蟾上颌边缘有黑色角质刺,雌蟾上颌边缘有米色小点。头部扁宽,前肢长于后肢,趾间有蹼。生活于山地溪流附近的草丛、树洞、石缝等处,捕食昆虫、蛞蝓、蜗牛等。主要产于 四川 峨眉山。
13、[
髭发]zī fā
须发。
14、[
虬髭]qiú zī
1.亦作“虯髭”。卷曲的胡须。
2.即虬髯客。
15、[
髭塔]zī tǎ
供奉佛须发之塔。
16、[
髭髯]zī rán
胡须。
17、[
摘髭]zhāi zī
摘取髭须。喻轻而易举。语出 唐 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连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清 姚鼐《奉答朱竹君筠用前韵见赠》:“连年摘髭取科第,射策彤庭语惊众。”
18、[
髭鬓]zī bìn
胡须和鬓发。
19、[
撚髭]niǎn zī
捻弄髭须。多形容沉思吟哦之状。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初刻》支言俚説,不足供覆酱瓿,而翼飞踁走,较捻髭呕血、笔塚砚穿者,售不售反霄壤隔也。”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词人之能度曲者,世间颇少。其握管捻髭之际,大约口内吟哦,皆同説话。”参见“捻鬚”。
20、[
髭圣]zī shèng
唐太宗 的别称。
21、[
霜髭]shuāng zī
1.白须。唐 方干《早春》诗:“不信风光疾於箭,年来年去变霜髭。”宋 苏轼《次韵僧潜见赠》:“霜髭不剪儿童惊,公侯欲识不可得。”明 文徵明《元旦试笔》诗:“暮齿不嫌来日短,霜髭较似去年多。”清 厉鹗《新正试笔次许观初韵》之一:“渐茁霜髭明镜里,自回青眼野鸥边。”
2.指胡须变白。唐 贾岛《送南卓归京》诗:“残春别镜陂,罢郡未霜髭。”
22、[
须髭]xū zī
胡须。
23、[
捋髭钱]lǚ zī qián
见“捋鬚钱”。
24、[
黑髭髭]hēi zī zī
形容黑而密。
25、[
张唇植髭]zhāng chún zhí zī
指唇吻开合。形容滔滔不绝地论列是非的样子。
26、[
赤髭白足]chì zī bái zú
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译经中·佛陀耶舍》:“舍(耶舍)为人赤髭,善解《毗婆沙》,时人号曰 赤髭毗婆沙。”又《神异下·释昙始》:“始(曇始)足白於面,虽跣涉泥水,未尝沾湿,天下咸称白足和尚。”后以“赤髭白足”泛指有道行的僧人。
27、[
胡子叭髭]hú zǐ bā zī
同“鬍子拉碴”。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六:“﹝ 刘桂兰 ﹞一想起她公公的胡子叭髭的臭嘴巴子,她觉得恶心,不想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