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à
1、[
瓦剌]wǎ là
明朝对西部蒙古诸部的总称。元朝灭亡后,蒙古族分为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瓦剌活动在今蒙古国和中国新疆北部的科布多河流域。其首领脱欢一度统一蒙古草原。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军进攻明朝,造成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在大臣于谦的主持下,明军胜利保卫了北京。瓦剌放回英宗,和明朝重新恢复了贡使贸易关系。后因四分五裂,逐步为鞑靼部所征服。
2、[
剌塔]là tǎ
犹邋遢。
3、[
剌骨]là gǔ
常与“歪”连用,如“歪剌骨”。古代骂妇女的话。
4、[
历剌]lì là
稀疏貌。
5、[
拽剌]zhuài là
契丹语。走卒,健儿。
6、[
遮剌]zhē là
招惹;纠缠。
7、[
剌步]là bù
拔步。
8、[
拉剌]lā là
牵扯。
9、[
拨剌]bō là
1.不正貌。谓琴弦压轸,声音走调。
2.张弓貌。
3.亦作“拨喇”。象声词。
4.鱼尾拨水声。喻鱼疾游。
10、[
哈剌]hā là
见“哈喇”。
11、[
跋剌]bá là
象声词。
12、[
拔剌]bá là
1.象声词。弯弓弹射声。
2.象声词。鸟飞鱼跃声。
13、[
纳剌]nà là
复姓。见《金史·金国语解》。
14、[
剌谬]là miù
违背;相反。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15、[
乖剌]guāi là
性情别扭,不讲理。剌(là)。
16、[
哗剌]huá là
见“哗啦”。
17、[
刮剌]guā là
1.勾搭。
2.犹言争脱。
18、[
操剌]cāo là
勇猛。
19、[
匡剌]kuāng là
1.扭曲。
2.引申为乖戾,不合情理。
20、[
搭剌]dā là
亦作“搭拉”。亦作“搭落”。下垂貌。
21、[
忽剌]hū là
1.亦作“忽拉”、“忽啦”。象声词。
2.用作词尾,无义。
22、[
剌戾]là lì
违逆。
23、[
剌撒]là sā
1.谓拉屎撒尿。宋 钱愐《钱氏私志》:“师云:‘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痾屎剌撒处。’”
2.地名。La’sa的音译。在今 阿拉伯半岛 南岸 木卡拉 附近。《明史·外国传七·剌撒》:“剌撒,忽鲁謨斯 ……诸国入贡。”《明史·外国传七·剌撒》:“剌撒,自 古里 顺风二十昼夜可至。永乐 十四年遣使来贡。”
24、[
剌堰]là yàn
一种阻拦河水改流的堤堰。
25、[
寡剌]guǎ là
见“寡辣”。
26、[
剌梅]là méi
即蜡梅。多年生落叶灌木。叶椭圆形,对生。冬末至初春先叶开花,花芳香。花瓣黄似蜡,故称。香气甚浓者称“檀香蜡梅”或“馨口蜡梅”,花瓣完全呈淡黄色者称“素心蜡梅”,均为著名观赏品种。花可提取芳香油,亦可入药。
27、[
剌麻]là má
藏语的译音。或译为“剌马”、“喇嘛”。我国藏族、蒙族对喇嘛教僧侣的尊称,意为上人、师傅。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剌麻者,华言‘无上’也。”
28、[
口剌]kǒu là
犹言嘴上不服。
29、[
弧剌]hú là
犹狐剌。形容歪斜不正。
30、[
曳剌]yè là
走卒;衙役。
31、[
移剌]yí là
初为 契丹 部落名,辽 建国改为国族姓。也写作耶律、伊喇等。
32、[
抹剌]mǒ là
怠慢,轻视。
33、[
睢剌]suī là
乖离不正貌。
34、[
鱍剌]bō là
象声词。鱼摆尾声。
35、[
荅剌]dá là
下垂。
36、[
子剌]zǐ là
象声词。
37、[
剌缪]là miù
见“剌谬”。
38、[
隳剌]huī là
互相诋毁,互相掣肘。
39、[
豁剌]huō là
1.亦作“ 豁喇 ”。
2.象声词。《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风过处,只闻得豁剌一声响,半空中坠下一个青鱼。”《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树趁着风势,底下根在浮石中,绊不住了,豁喇一声,竟倒在船上来。”《豆棚闲话·空青石蔚子开盲》:“从空豁喇一声,霎时山崩地裂,拔木飞砂。” 茅盾 《路》:“豁剌, 华 拿起一个盘子扔在地下。”
40、[
剌马]là mǎ
藏语的译音。或译为“剌麻”、“喇嘛”。我国藏族、蒙族对喇嘛教僧侣的尊称,意为上人、师傅。
lá
1、[
剌鼎]lá dǐng
西周中期前段。
2、[
引锥剌股]yǐn zhuī lá gǔ
比喻刻苦努力,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