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ī
1、[
苏隄]sū dī
见“苏公堤”。
2、[
陼隄]zhǔ dī
如堵如隄。形容固定不移。一说为踟躇。《管子·宙合》:“凡坚解而不动,陼隄而不行,其於时必失,失则废而不济。”郭沫若 等集校:“李哲明 云:‘陼,读为堵。言其不动不行,不能如圣人与变化随也。’沫若 案:‘陼隄’,当为‘隄陼’,即踟躇也。”
3、[
隄遏]dī è
堤防,堤岸。《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魏 以 吴 军入其疆土,耻於受侮,命大将 吴遵、诸葛诞 等率众七万,欲攻围两坞,图坏隄遏。”
4、[
隄垸]dī yuàn
沿江、湖地区围绕房、田修建的用以挡水的建筑物。
5、[
河隄]hé dī
见“河堤”。
6、[
连隄]lián dī
见“连堤”。
7、[
糟隄]zāo dī
积糟成堤。极言酒之多,沉湎之深。
8、[
隄塞]dī sāi
筑堤阻塞(水流)。《汉书·沟洫志》:“雨多水暴至,则溢决。而国家数隄塞之,稍益高於平地,犹筑垣而居水也。”清 魏源《圣武记》卷七:“薪烬焰熄,隄塞水止。”
9、[
沙隄]shā dī
见“沙堤”。
10、[
无隄]wú dī
犹无限。
11、[
隄障]dī zhàng
堤坝。唐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朝过 宜春口,极北缺隄障。”《宋史·滕元发传》:“瘞死食饥,除田租,修隄障。”《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盐官州 海水溢,屡坏隄障,浸城郭,遣使祀海神,仍与有司视形势所便。”
12、[
隄岸]dī àn
沿江河或海边防水的建筑物。唐 柳宗元《田家》诗之三:“蓼花被隄岸,陂水寒更渌。”唐 元稹《茅舍》诗:“边缘隄岸斜,詰屈簷楹枒。”明 徐光启《屯田疏稿·用水》:“隄岸者,以御水,使不入也。大则为 黄河 之帚,小则为江河之圩。”
13、[
隄川]dī chuān
堤防河川。《管子·度地》:“乃取水左右各一人,使为都匠水工,令之行水道、城郭、隄川、沟池、官府、寺舍及洲中,当缮治者,给卒财足。”
14、[
石隄]shí dī
见“石堤”。
15、[
月隄]yuè dī
见“月堤”。
16、[
隄火]dī huǒ
防火。明 冯梦龙《智囊补·兵智·孟宗政》:“囊糠成沙,以覆楼栅;列瓮瀦水,以隄火。”
17、[
防隄]fáng dī
提防,防范。清 李渔《风筝误·释疑》:“倒不如三杯酒化做一团和气,还落得寃家少,狭路省防隄。”
18、[
隄溃蚁孔]dī kuì yǐ kǒng
《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螻蚁之穴溃。”后因以“隄溃蚁孔”比喻小处疏忽,会酿成大祸。《后汉书·陈忠传》:“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隄溃蚁孔,气洩鍼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