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ǎn
1、[
暖和]nuǎn huo
1.(气候、环境等)不冷也不太热:北京一过三月,天气就~了。这屋子向阳,很~。
2.使暖和:屋里有暖气,快进来~~吧!
2、[
春暖花开]chūn nuǎn huā kāi
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3、[
温暖]wēn nuǎn
1.暖和:天气~。他深深地感到集体的~。
2.使感到温暖。党的关怀,~了灾区人民的心。
4、[
暖风]nuǎn fēng
新几内亚北部海岸舒霍顿群岛东季风期间持续8天的一种干热焚风。
5、[
暖气]nuǎn qì
1.由锅炉房供应的取暖用的热水或蒸汽。它通过管道流经各个室内的散热器(俗称暖气片)时,散出热量,使室温增高以供取暖,然后又流回锅炉重新被加热,不断循环。
2.取暖用的设备。
6、[
冷暖]lěng nuǎn
1.寒冷和温暖,泛指人的生活起居:关心群众的~。
2.指世态炎凉:饱尝人间~。
7、[
保暖]bǎo nuǎn
保持温度,通常指不让外部的寒气侵入:~御寒。~内衣。
8、[
回暖]huí nuǎn
天气由冷转暖。
9、[
暖心]nuǎn xīn
心灵感动到温暖。
10、[
采暖]cǎi nuǎn
通过设计建筑物的防寒取暖装置,使建筑物内部得到适宜的取暖温度。
11、[
取暖]qǔ nuǎn
利用热能使身体暖和:~设备。生火~。
12、[
暖暖]nuǎn nuǎn
1.柔婉貌。
2.煖煖:和暖貌。
13、[
暖意]nuǎn yì
温暖的意味;温暖的情味。
14、[
暖色]nuǎn sè
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的颜色,如红色、橙色、黄色。
15、[
暖阳]nuǎn yáng
温暖的太阳。
16、[
暖流]nuǎn liú
1.水温高于流经海域的洋流。通常自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对气候有一定增温和湿润作用。如台湾暖流、墨西哥湾暖流。
2.比喻心里温暖的感觉。
17、[
暖冬]nuǎn dōng
大范围地区冬季三个月的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明显偏高,这样的冬季称为暖冬。
18、[
和暖]hé nuǎn
暖和:天气~。~的阳光。
19、[
暖炉]nuǎn lú
1.冬日御寒取暖的火炉。近年亦有电暖炉。唐 白居易《岁除夜对酒》诗:“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新民晚报》1987.1.12:“一种名为‘万发’牌的 法国 产原装九个散热片充油式电暖炉近日到货上市。”
2.亦作“煖鑪”。1.冬天取暖的炉子。唐 白居易《晚起》诗:“煖炉生火早,寒镜裹头迟。”
3.冬天围炉饮宴。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月一日》:“有司进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煖炉会也。”宋 金盈之《醉翁谈录·京城风俗记》:“旧俗,十月朔开鑪向火,乃沃酒炙臠肉於鑪中,团坐饮啗,谓之‘煖鑪’。”
20、[
暖房]nuǎn fáng
1.旧俗在亲友结婚的前一天前往新房贺喜。
2.温居。
3.温室。
21、[
饱暖]bǎo nuǎn
亦作“饱煖”。食饱衣暖。宋 王禹偁《十月二十日作》诗:“饱暖我不觉,羞见 黄州 民。”清 顾炎武《岁暮》诗:“流离三十年,苟且图饱煖。”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十八:“一看人家饱暖,他就眼红。”
22、[
暖壶]nuǎn hú
1.暖水瓶。
2.有棉套等保暖的水壶。
3.汤壶。
23、[
暖瓶]nuǎn píng
暖水瓶。
24、[
暖泉]nuǎn quán
温泉。
25、[
暖昧]nuǎn mèi
暧昧是男女之间态度含糊、不明朗的关系。
26、[
暖锅]nuǎn guō
1.即火锅。
2.暖水浴锅。
3.煖鍋:烧煮菜肴并使其保持相当热度的用具。
27、[
轻暖]qīng nuǎn
指轻软暖和的衣。
28、[
暖香]nuǎn xiāng
带有温暖气息的香味。
29、[
暖帘]nuǎn lián
冬天用的棉门帘,能挡风保暖。
30、[
暖锋]nuǎn fēng
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势力较强,沿冷空气斜面上升,它们之间的交界面称为暖锋。暖锋经过时,常有大范围的连续性的降雨或降雪。
31、[
暖赫]nuǎn hè
指烈日。
32、[
暖姝]nuǎn shū
自得貌;自满貌。一说柔婉貌。
33、[
暖艳]nuǎn yàn
暖和艳丽。
34、[
暖笙]nuǎn shēng
笙中有簧,以火烘焙,称“煖笙”。亦指经过烘焙的笙。
35、[
暖盎]nuǎn àng
暖意洋溢。
36、[
破暖]pò nuǎn
天气转暖。
37、[
暖货]nuǎn huò
专指热水袋、取暖器、暖手宝等有取暖作用且在冬季被泛滥使用的物品。
38、[
曛暖]xūn nuǎn
暖和。
39、[
暖衣]nuǎn yī
1.指冬衣。
2.旧时婚礼中,男家送与新娘在结婚日穿着的衣服。
40、[
暖帽]nuǎn mào
1.冬天所戴的帽子。宋 洪迈《夷坚乙志·承天寺》:“是日,徙倚门间,望一僧,顶暖帽,策杖且来。”《水浒传》第十一回:“林冲 看那人时,头戴深檐暖帽,身穿貂鼠皮袄。”
2.清 制,官吏冠服分暖帽、凉帽,按例于立冬前数日换戴暖帽。《清会典事例·礼部·冠服》:“﹝ 顺治 ﹞九年议准,凉帽、暖帽上圆月,官员用红片金,庶人用红缎。”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换季》:“每至三月,换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届时由礼部奏请。大约在二十日前后者居多。换戴凉帽时,妇女皆换玉簪;换戴暖帽时,妇女皆换金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