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中華語文大辭典
履履ㄌㄩˇlǚ1.鞋。[例]削足適~|正冠納~。2.腳步。[例]步~蹣跚。3.踩踏;行走。[例]如~薄冰|頂天~地|~險如夷。4.執行;實行。[例]~約|~仁蹈義。5.經歷。[例]個人~歷。6.《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參見【六十四卦】。7.姓。
履-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
826.【履】
一踐,踩,在……上行走。易經坤卦:“履霜堅冰至。”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又大東:“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履又用於抽象意義。文心雕龍熔裁:“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現代有雙音詞“履行”。
二鞋子。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史記留侯世家:“孺子下取履。”
[辨]屨,履,鞋。戰國以前,“履”“屨”不同義。“履”只用作動詞,“屨”則作名詞。詩經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履”“屨”不能互換。戰國以後,“履”“屨”同義。“鞋”(鞋)是後起字。“鞋”原是皮鞋或皮底鞋,跟草織的或絲麻織的“屨”不同。後來“鞋”與“履”“屨”也變成了同義詞。但一般散文仍多用“履”“屨”;唐以後詩詞多用“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