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ì
1、[
橐笥]tuó sì
行囊。
2、[
枕笥]zhěn sì
枕匣。
3、[
竹笥]zhú sì
用以盛放衣物书籍等的竹制盛器。
4、[
画笥]huà sì
1.装画儿的方形竹器。
2.借指可作绘画题材的事物。
5、[
重笥]zhòng sì
谓双层竹编的衣箱。
6、[
箧笥]qiè sì
藏物的竹器。
7、[
经笥]jīng sì
《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腹便便,‘五经’笥。”后以“经笥”比喻博通经书的人。
8、[
箱笥]xiāng sì
藏放物件的器具。
9、[
巾笥]jīn sì
1.即巾箱。唐 刘禹锡《观市》:“在巾笥者织文及素焉,在几阁者彫彤及质焉,在筐筥者白黑巨细焉。”宋 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之一:“蒙不鄙弃,赠以瑰瑋,藏之巾笥,永以为好。”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卢纶》:“帝遣中使悉索其巾笥,得诗五百首进之。”参见“巾箱”。
2.谓以巾包裹,藏入箱箧。《庄子·秋水》:“吾闻 楚 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唐 柳宗元《龟背戏》诗:“庙堂巾笥非余慕,钱刀儿女徒纷纷。”
10、[
笥腹]sì fù
喻博学者腹中学识之富。笥,指书箱。
11、[
家笥]jiā sì
私家的箱箧。
12、[
玉笥]yù sì
1.华美的盛衣食之竹箱。
2.传说中的玉筐。
3.指帝祚。
4.山名。在湖南湘阴县东北,相传屈原放逐于此而作《九歌》,上有屈子祠。
5.山名。在江西永新县。道家称为仙居之所。
6.山名。在浙江。
13、[
绶笥]shòu sì
盛印绶的箱子。
14、[
行笥]xíng sì
出行时所带的箱笼。 清 吴骞 《春浮阁吟稿序》:“ 嘉庆 癸亥春,復游 荆南 ……予亟从臾之,并为携行笥而雕梓於 西湖 。” 清 查慎行 《元方以爨僮潘姓画松诗索和戏次原韵》:“主人文雅僕不俗,行厨行笥随提携。” 清 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卷八:“余购得数枚,裹以纸,置行笥中。”
15、[
囊笥]náng sì
袋子与箱笼。古代读书人多用以装书籍文稿。
16、[
笥椟]sì dú
竹匣,竹箱。
17、[
籯笥]yíng sì
籯、笥都是竹编的盛器。借指积蓄的钱财。
18、[
边笥]biān sì
同“边氏腹”。清 赵执信《深秋偶作》诗:“卧看 边 笥章句枯,坐拥管城鬢毛秃。”
19、[
琼笥]qióng sì
玉饰的书箱。多指佛经、道书。
20、[
笥笈]sì jí
竹制书箱。
21、[
书笥]shū sì
书箱。
22、[
箪笥]dān sì
竹或苇制的圆形和方形盛饭器。
23、[
苇笥]wěi sì
用苇草编制的方形盛器,古代常用来盛衣服或食品。亦用以存放狱案材料。
24、[
衣笥]yī sì
盛衣服的竹器。
25、[
笥箧]sì qiè
竹制的小箱子。
26、[
岩笥]yán sì
石匣。
27、[
韦笥]wéi sì
皮箱。
28、[
宝笥]bǎo sì
贮藏重要或珍贵物品的箱箧。
29、[
革笥]gé sì
皮革制成的甲胄。
30、[
经史笥]jīng shǐ sì
装经籍、史书的箱子。比喻博通经史的人。
31、[
边韶笥]biān sháo sì
同“边氏腹”。清 李调元《送门生颜东屏赴乡试即用原韵》:“才尽 江淹 笔,腹嘲 边韶 笥。”
32、[
腹笥便便]fù sì pián pián
腹中所装书籍甚多。
33、[
盈箱满笥]yíng xiāng mǎn sì
笥:盛衣物的方形竹器。指箱子和器物都快装不下了。形容著述或书籍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