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ú
1、[
雩泉]yú quán
泉名。在 山东省 诸城市 西南 常山 上。宋 熙宁 八年,苏轼 守 密州,祷雨于此而应,故名。宋 苏轼《雩泉记》:“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 雩泉。”宋 苏轼《留别雩泉》诗:“举酒属 雩泉,白髮日夜新。何时泉中天,復照泉上人。”《嘉庆重修一统志·青州府一·山川》:“常山:在 诸城县 南二十里…… 苏軾 祷雨於此,名曰 雩泉,因搆亭其上,作《雩泉记》。”
2、[
雩蜡]yú là
年终祭神。亦泛指祭神。清 黄宗羲《<乐府广序>序》:“取 汉 魏 六朝 有唐 之乐府及诗分为三集……其郊祀、庙祀、明堂、封禪、雩蜡为颂。”
3、[
雩宗]yú zōng
见“雩禜”。
4、[
雩祝]yú zhù
为祈雨而祭祀。
5、[
雩祈]yú qí
祈雨祭神。
6、[
雩社]yú shè
祭祀山川以祈雨。
7、[
雩祷]yú dǎo
犹雩祭。
8、[
雩敛]yú liǎn
为祈雨行祭而向百姓收取的所需财用。
9、[
咏雩]yǒng yú
《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以“咏雩”指吟诗作赋。
10、[
雩门]yú mén
春秋 时 鲁国 南城门。《左传·庄公十年》:“﹝ 公子偃 ﹞自 雩门 窃出,蒙皋比而先犯之。”杜预 注:“雩门,鲁 南城门。”清 顾炎武《酬归戴王潘四子韭溪草堂联句见怀二十韵》:“飘颻过东 楚、浩荡适 三齐,息足 雩门 下,停车 汶水 西。”
11、[
雩禜]yú yíng
亦作“雩宗”。祭水旱之神的坛。
12、[
夏雩]xià yú
古代夏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
13、[
雩禳]yú ráng
祭祀雨神。
14、[
风雩]fēng yú
《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浴乎 沂水 之上,风凉於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后即借“风雩”表示不愿仕宦之志。
15、[
雩兑]yú duì
祭祀祈雨。兑,通“説”。
16、[
雩台]yú tái
祈雨的高台。
17、[
雩祭]yú jì
古代求雨的祭祀。
18、[
雩坛]yú tán
古时祈雨所设的高台。
19、[
雩祀]yú sì
古代祈雨的祭祀。
20、[
大雩]dà yú
古求雨祭名。《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大雩帝,用盛乐。”郑玄 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其夏旱雩祀,谓之大雩。”
21、[
祷雩]dǎo yú
祷雨。
22、[
风乎舞雩]fēng hū wǔ yú
到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吹风,乘凉。名词活用作动词。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