艿-中華語文大辭典
艿艿ㄋㄞˇnǎi參見【芋艿】。
艿-中華大字典
1、艿讀音:如蒸切,音仍,蒸韻。人之切,音而,支韻。釋文:艸也。見《說文》。《段注》:按許謂~爲艸名也。廣韻云。陳根艸不芟。新艸又生相因仍。所謂火燒~。此別一義。其字亦作芿。列子。趙襄子狩於中山。藉芿燔林。是也。今玉篇以舊艸不芟新艸又生曰~。係之說文。此孫強陳彭年輩之誤也。
2、艿讀音:如證切,音扔,徑韻。釋文:芿省字。《集韻》:芿。艸芟故生新曰~。亦省。
3、艿讀音:讀如奶釋文:俗稱芋爲芋~。《茶香室續鈔》:閩人稱大者芋曰芋母。小者爲芋子。吾鄕稱爲芋~。當爲芋奶之誤。俗稱母爲奶。芋奶亦猶母子之義。因芋字從艸。竝改奶作~耳。
4、芿讀音:如證切,音認,徑韻。釋文:
❶艸芟故生新也。見《集韻》。
❷草不剪也。《列子黃帝》:藉~燔林。
5、芿讀音:如烝切,音仍,蒸韻。釋文:艿或字。《集韻》:艿。說文、艸也。一曰陳草相因艿。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