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ēi
1、[
煨炖]wēi dùn
用小火炖。
2、[
炮煨]pào wēi
把食物埋在火灰里慢慢烤熟。
3、[
烟煨]yān wēi
灰烬。
4、[
煨制]wēi zhì
将加工处理的原料先用开水焯烫,放砂锅中加足适量的汤水和调料,用旺火烧开,撇去浮沫后加盖,改用小火长时间加热,直至汤汁粘稠,原料完全松软的烹饪技法。
5、[
煨罐]wēi guàn
供炖、烧用的陶制圆形容器。陈登科《活人塘》十四:“孙在涛 年约五十二、三,大高汉子,四方脸,蹋鼻子,翘嘴唇,麻雀眼,腰如笆斗,头像煨罐。”
6、[
煨尘]wēi chén
灰烬;尘埃。亦以喻卑贱的境地。
7、[
燔煨]fán wēi
泛指蒸煮。
8、[
煨芋]wēi yù
唐 衡岳寺 有僧,性懒而食残,自号 懒残。李泌 异之,夜半往见。时 懒残 拨火煨芋。见 泌 至,授半芋而曰:“勿多言,领取十年宰相。”见《宋高僧传》卷十九、《邺侯外传》。后因以“煨芋”为典,多指方外之遇。宋 刘克庄《怀保宁聪老》诗:“探梅尚忆陪山屐,煨芋何因共地炉。”明 高启《过海云院赠及长老》诗:“紫藤坞里归逢雪,煨芋曾烦慰客愁。”清 汪懋麟《送高念东予告归里和司农公韵》之四:“萧寺閒行煨芋少,虚坛夜礼降真多。”
9、[
煨炭]wēi tàn
火炭。
10、[
烬煨]jìn wēi
烧成灰。
11、[
煨汤]wēi tāng
在带火的灰里烧熟东西。
12、[
煨燔]wēi fán
烧毁。
13、[
煨烬]wēi jìn
1.灰烬,燃烧后的残余物。晋 左思《魏都赋》:“翼翼京室,耽耽帝宇。巢焚原燎,变为煨烬。”宋 王安石《外厨遗火》诗之一:“图书得免同煨烬,却赖厨人清不眠。”孙中山《二次护法宣言》:“﹝ 陈炯明 ﹞嗾使第二师於昏夜发难,枪击不已,继以发砲,继以纵火,务使政府成为煨烬,而致 文 於死地。”
2.经焚烧而化为灰烬。唐 陆龟蒙《奉和袭美二游诗》:“洛阳 且煨烬,载籍宜为烟。”宋 洪迈《夷坚甲志·郁老侵地》:“吾既伏前愆,约使宅人反之,然二居皆已煨烬。”清 方苞《题天姥寺壁》:“雷破而中分之,木身煨烬者十之七。”
3.指烧尽。唐 裴铏《传奇·陶尹二君》:“﹝ 始皇 ﹞煨烬典坟,坑杀儒士。”
4.指火灾。《法苑珠林》卷二一:“国城寺塔,终非久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清 龚自珍《述怀呈姚侍讲》诗序:“先母忧半年,吾家火。至丙戌,復之京师,距煨烬已五年,书颇少。”
14、[
煨熟]wēi shú
用文火烧熟或加热。
15、[
煨烤]wēi kǎo
用余烬、热灰、热沙或热石裹起来烤。
16、[
煨火]wēi huǒ
燃起炭火。
17、[
煨炙]wēi zhì
烧烤。
18、[
煻煨]táng wēi
热灰。
19、[
煨热]wēi rè
亲昵;温存。
20、[
煨桑]wēi sāng
煨桑就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后来的人只是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糍粑)等物,顺便献酒洒浆,跪拜叩首,添嘛呢箭杆。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
21、[
煨灶猫]wēi zào māo
指精神很萎靡,提不起精神来,来源于北吴语片的方言。
22、[
煨姜圆]wēi jiāng yuán
一种药名,主治治本脏虚,饮食不化,或成倂癖,或发心痛。
23、[
煨蒜方]wēi suàn fāng
主治胀满,大便不通。
24、[
煨乾就湿]wēi qián jiù shī
极言抚育孩子的辛苦。元 李五《虎头牌》第三折:“俺两口儿虽不曾十月怀躭,也曾三年乳哺,也曾煨乾就湿,嚥苦吐甘。”元 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三折:“不想共乳同胞一体分,煨乾就湿母艰辛。”亦作“煨乾避湿”。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生下这孩儿,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嚥苦吐甜,煨乾避湿,不知受了多少辛苦。”
25、[
煨干避湿]wēi gàn bì shī
极言抚育孩子的辛苦。同“煨干就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