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中華語文大辭典
韻韵ㄩㄣˋyùn1.指韻母。[例]~頭︱~腹︱~尾︱分析這個字的聲、~、調。2.指韻文作品中按規則出現的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例]押~︱~律︱詩~。3.情趣;風度。[例]風~︱~致。4.〈書〉和諧的聲音。[例]雅~︱松聲竹~。5.姓。
韻-漢語大字典
韻
《説文新附》:“韻,和也。从音,員聲。裴光遠云:‘古與均同。’未知其審。”按:今通作“韵”。
yùn 《廣韻》王問切,去問云。諄部。
(1)和谐的声音。《玉篇零卷·音部》:“韻,《聲類》:‘音和曰韻也。’”漢蔡邕《琴賦》:“繁絃既抑,雅韻復揚。”南朝宋謝莊《月賦》:“若乃凉夜自淒,風篁成韻。”五代徐氏《題彭州陽平化》:“晚尋水澗聽松韻,夜上星壇看月明。”又声音相应和。唐太宗《飲馬長城窟行》:“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唐馬戴《宿翠微寺》:“積翠含微月,遥泉韻細風。”清黄燮清《吴江嫗》:“清歌侑豪酌,韻以竹肉絲。”又使发出和谐的声音,意谓演奏。唐孟郊《遊華山雲臺觀》:“夜聞明星館,時韻女蘿弦。”
(2)音节的韵母部分。《文心雕龍·聲律》:“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唐白居易《與元九書》:“音有韻,義有類,韻協則言順,言順則聲易入。”鲁迅《书信·致窦隐夫(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一夜)》:“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韻,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又特指文学作品中的押韵。《文心雕龍·聲律》:“異音相從謂之和,同聲相應謂之韻。”范文澜注:“同聲相應謂之韻,指末句所用之韻。”金王若虚《滹南詩話》:“詩之有韻,如風中之竹。”
(3)韵文。《文選·陸機〈文賦〉》:“或託言於短韻,對窮迹而孤興。”李善注:“短韻,小文也。”
(4)情趣,风度。《洪武正韻·震韻》:“韻,風度也。”《抱朴子·外篇·刺驕》:“若夫偉人巨器,量逸韻遠,高蹈獨往,蕭然自得。”晋陶潛《歸園田居五首》之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南朝梁江淹《知己賦》:“每齊韻而等逕,輒同懷而共術。”《南史·謝弘微傳》:“康樂誕通度,實有名家韻。”宋周邦彦《鎖陽臺·白玉樓高》:“雲鬟香霧溼,月娥韻壓,雲凍江梅。”
(5)风雅。《世説新語·言語》:“或言道人(支道林)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却恁般凄楚,忒煞不韻!該罰!該罰!”
(6)艺术品的风格或神情。《顔氏家訓·名實》:“東萊王韓晋明篤好文學,疑彼製作,多非機杼,遂設讌言,面相討試。竟日歡諧,辭人滿席,屬音賦韻,命筆為詩,彼造次即成,了非向韻。”宋蘇軾《論沈遼米芾書》:“近日米芾行書,王鞏小草,亦頗有高韻。”宋黄伯思《東觀餘論·晋宋齊人書》:“(王)逸少之書,(王)凝之得其韻。”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下·清朝之绘画》:“(张鹏翀)笔墨秀逸,颇无俗韻。”
(7)美;标致。宋辛棄疾《小重山·茉莉》:“莫將他去比荼䕷。分明是,他更韻些兒。”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六:“王黼奉敕撰《明節和文貴妃墓誌》云:‘六宫稱之曰韻。’蓋時以婦人有標致者為韻。”
(8)姓。《萬姓統譜·震韻》:“韻鰲,清源人,永樂庚子舉人。”
ة߳义未详。《龍龕手鑑·音部》:“د܌音੶ף\u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