粃-漢語大字典
粃
粃(一)bǐ 《集韻》補履切,上旨幫。脂部。
(1)同“秕”。瘪谷。《玉篇·米部》:“粃,不成穀也。俗秕字。”《正字通·米部》:“粃,糠屬;又粟不成粒。”《墨子·備城門》:“灰、康(糠)、粃、杯(秠)、馬矢,皆謹收藏之。”《新序·刺奢》:“鄒穆公有令:食鳬雁必以粃,無得以粟。”《清史稿·災異志四》:“(乾隆十年)秋,元氏、邢台、棗强、懷來、正定、無極、藳城、樂平、代州旱,晚禾皆粃。”
(2)不良;恶劣。《晋書·郭璞傳》:“官方不審則粃政作,懲勸不明則善惡渾。”清李塨《存性編書後》:“生剋乃鄒衍以後方家粃説,聖經無有。”
(3)不知。《方言》卷十:“粃,不知也。”郭璞注:“今淮、楚閒語。呼聲如非也。”
(二)pī
同“紕”。纰缪,错误。《後漢書·盧植傳》:“臣前以《周禮》諸經,發起粃謬,敢率愚淺,為之解詁。”李賢注:“粃,粟不成。諭義之乖僻也。”惠棟補注:“粃謬,疑紕繆之譌。”
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同:
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