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ǜ
1、[
规律]guī lǜ
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也叫法则。
2、[
严于律己]yán yú lǜ jǐ
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
3、[
法律]fǎ lǜ
1.法的形式的统称。
2.在中国,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地位仅次于宪法。依据制定机关 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基本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如刑法、民法等;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 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如商标法、文物保护法等。
4、[
律师]lǜ shī
依法取得律师执业证书,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执业人员。通常接受当事人的委托,代理诉讼及处理其他法律事务。
5、[
自律]zì lǜ
自己管理、约束自己:增强~意识。
6、[
纪律]jì lǜ
政党、机关、部队、团体、企业等为了维护集体利益并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个成员遵守的规章、条文:~严明。遵守~。
7、[
律动]lǜ dòng
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脉搏在~。天体~不已。古城伴着现代化的~呈现出新的面貌。
8、[
一律]yī lǜ
1.一个样子;相同:千篇~。强求~。
2.适用于全体,无例外:我国各民族~平等。
9、[
旋律]xuán lǜ
音乐的曲调。它是由各种高低、长短、强弱的乐音按一定的调式和节奏组织起来的音的进行系列。旋律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音乐的内容、风格以及民族特征等首先由旋律表现出来。
10、[
定律]dìng lǜ
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如能量守恒定律。
11、[
心律]xīn lǜ
心脏跳动的节律:~不齐。
12、[
韵律]yùn lǜ
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在诗歌中,音的高低、轻重、长短的组合,匀称的间歇或停顿,句中句末或行末用同韵同调的音相和谐,构成韵律。它能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13、[
节律]jié lǜ
1.某些物体运动的节奏和规律。
2.诗词等的节奏和韵律。
14、[
律己]lǜ jǐ
约束自己:严于~。
15、[
戒律]jiè lǜ
1.也叫戒条。宗教徒必须遵守的法则。
2.比喻限制、束缚的条文:清规~。
16、[
七律]qī lǜ
律诗的一种。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见〖律诗〗。
17、[
音律]yīn lǜ
指音乐上的律吕、宫调等。也叫乐律。
18、[
格律]gé lǜ
创作诗词所依照的格式和规则。如中国古典诗歌的律诗、绝句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
19、[
刑律]xíng lǜ
刑法(xíngfǎ):触犯~。
20、[
律法]lǜ fǎ
1.法律。
2.律吕的法则。
3.指格律。
4.规律。
21、[
律令]lǜ lìng
法律条令;法令。
22、[
律诗]lǜ shī
近体诗的一种。全首八句。每句五言的称五言律诗,七言的叫七言律诗。其中三四两句和五六两句必须对仗。每句之内,句与句之间平仄调配有一定的格式。偶句押平声韵,一韵到底,首句可押可不押。
23、[
声律]shēng lǜ
诗、词、歌、赋的声调和格律。
24、[
律宗]lǜ zōng
我国佛教宗派之一,唐代道宣所创,以注重戒律著称。
25、[
律例]lǜ lì
法律和判例。补充成文法律的犹太口传法律或成文和口传法律的总称或任何特别法律,或法律古抄本说明的总体。
26、[
乐律]yuè lǜ
见〖音律〗。
27、[
律学]lǜ xué
1.古代传授法律知识的学校。晋 始置律学博士,转相教授。后秦 姚兴 设律学于 长安,召各郡县散吏入学,成绩优良者选任郡县狱吏。隋 律学隶大理寺,唐 宋 律学隶国子监。《晋书·石勒载记下》:“参军 续咸、庾景 为律学祭酒。”《新唐书·百官志三》:“﹝律学﹞律令为顓业,兼习格式法例。隋,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 初,隶国子监。”《宋史·选举志三》:“律学。国初置博士,掌授法律。熙寧 六年,始即国子监设学,置教授四员。凡命官、举人皆得入学,各处一斋。”
2.法律学科。南朝 梁 沉约《援蔡法度廷尉制》:“郭恭 以律学通明,仍业司士。”
28、[
五律]wǔ lǜ
五言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个字。见〖律诗〗。
29、[
律吕]lǜ lǚ
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各管的管径相等)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做“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做“吕”。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
30、[
律条]lǜ tiáo
1.法律条文:触犯~。
2.泛指准则:做人的~。
31、[
诗律]shī lǜ
诗的格律。
32、[
汉律]hàn lǜ
汉 代法典的总称。
33、[
禁律]jìn lǜ
禁止某种活动或行为的法律或规定。
34、[
排律]pái lǜ
律诗的一种。其格式是每首至少十句,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任意铺排联缀,用韵的数目也没有限制,但平仄、对仗等必须合乎律诗的要求。
35、[
附律]fù lǜ
增附的律例。
36、[
逫律]zhú lǜ
缓吹貌。
37、[
质律]zhì lǜ
古代评定市价的一种文书。《荀子·王霸》:“关市几而不征,质律禁止而不偏。如是,则商贾莫不敦慤而无诈矣。”杨倞 注:“质律,质剂也,可以为法,故言质律也。”参见“质剂”。
38、[
草律]cǎo lǜ
创制法律。
39、[
协律]xié lǜ
1.调和音乐律吕,使之和谐。《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协律则 李延年,运筹则 桑弘羊。”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乐府》:“延年 以曼声协律,朱 马 以骚体製歌。”姚华《曲海一勺·原乐》:“惜乎协律之署已墟,正音之谱不续。”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丘仲 造笛,作为协律的乐器。”
2.协律都尉、协律校尉、协律郎等乐官的省称。唐 韩愈 有《赠别元十八协律》诗。唐 刘禹锡 有《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诗。唐 司空图《成均讽》:“名编协律之籍,妙軼总章之观。”
3.符合音律或格律。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九:“儒士闻而竞观之,以为协律之词。”宋 刘克庄《贺新郎·生日用实之来韵》词:“老去山歌尤协律。”清 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尝读时髦所撰,惜其惨澹经营,用心良苦,而不得被管絃,副 优孟 者,非审音协律之难,而结搆全部规模之未善也。”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九言诗》:“九言诗,最难自然协律。”
4.配以音乐声律,犹言谱曲。《汉书·王褒传》:“上颇作歌诗,欲兴协律之事。”宋 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
40、[
律坐]lǜ zuò
亦作“律座”。见“律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