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óng
1、[
书僮]shū tóng
1.在官府协助抄写或办杂务的少年。《通典·职官四》:“晋 宋 兰臺寺正书令史,虽行文书,皆有品秩,朱衣执板,给书僮。”
2.亦作“书童”。旧时在有钱人家侍候主人子弟读书兼做杂事的未成年的仆人。《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四老爷 认得他是 徐九公子 家的书僮,接过书子,拆开来看。”老舍《茶馆》人物表:“小牛儿--男。十多岁。庞太监 的书童。”
2、[
僮妇]tóng fù
泛称平民妇女。
3、[
官僮]guān tóng
官府的侍役。
4、[
驺僮]zōu tóng
驺仆。
5、[
僮竖]tóng shù
童仆。
6、[
蛮僮]mán tóng
见“蛮童”。
7、[
僮使]tóng shǐ
奴婢。
8、[
鳞僮]lín tóng
古代神话传说中行水神骑乘的龙。
9、[
球僮]qiú tóng
帮助高尔夫球手的,尤指携带球棒的人。
10、[
僮僮]tóng tóng
童童。盛貌。
11、[
僮昏]tóng hūn
昏愦无知。亦指昏愦无知的人。
12、[
僮然]tóng rán
物始生貌。
13、[
仆僮]pú tóng
仆童。
14、[
僮隶]tóng lì
奴仆。
15、[
僮役]tóng yì
仆役。
16、[
笼僮]lóng tóng
亦作“笼铜”。鼓声。唐 沉佺期《则天门赦改年》诗:“笼僮上西鼓,振迅 广阳 鸡。”唐 柳宗元《寄韦珩》诗:“飢行夜坐设方略,笼铜枹鼓手所操。”
17、[
嬖僮]bì tóng
1.亦作“嬖童”。受宠爱的小童。《左传·哀公十一年》:“公为 与其嬖僮 江錡 乘,皆死,皆殯。”陆德明 释文:“僮,本亦作童。”《礼记·檀弓下》亦载此事,作“邻重”。郑玄 注:“重,皆当为童。童,未冠者之称。”朱起凤 曰:“嬖童即比童,亦即邻童,若作便嬖解,非特重诬古人,且亦大背经训矣。”见《辞通·一东·童》。清 戴名世《孑遗录》:“罗九武 从数骑独后,夜宿道中,密为书付其嬖僮前行,教其兵作乱,俟 九武 至 桐 乃止。”
2.指娈童。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五·男子生子》:“福建 总兵官 杨富 有嬖童,生二子。”
18、[
学僮]xué tóng
1.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清龚自珍《拟上今方言表》:“夫乃外史达之,太史登之,学僮讽之,皆后兴者也。”梁启超《湖南时务学堂艺批》:“他日学僮成立,皆持梁启超之説以教人,岂非误尽天下苍生也。”
2.书僮。
19、[
隶僮]lì tóng
奴仆。
20、[
僮男]tóng nán
童男,少年。《史记·乐书》:“汉家 常以正月上辛祠 太一 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於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汉 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槖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劒。”
21、[
课僮]kè tóng
1.占卜者的僮仆。
2.督促僮仆。
22、[
僮娃]tóng wá
指童婢。
23、[
僮锦]tóng jǐn
壮族妇女编织的锦。多以白色棉纱为经,彩色丝绒为纬,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
狡僮]jiǎo tóng
见“狡童”。
25、[
奚僮]xī tóng
见“奚童”。
26、[
结僮]jié tóng
亦作“结童”。始结发的孩童。
27、[
干僮]gàn tóng
南北朝 时为官吏服役的僮仆。
28、[
孱僮]chán tóng
幼弱的僮仆。
29、[
仙僮]xiān tóng
1.亦作“仙童”。仙人前执役的童子。
2.用为对高雅隐士的僮僕的美称。
30、[
僮谣]tóng yáo
即童谣。
31、[
道僮]dào tóng
见“道童”。
32、[
挽僮]wǎn tóng
即挽郎。《艺文类聚》卷十六引 晋 左芬《万年公主诔》:“挽僮齐唱,悲音激摧。”参见“挽郎”。
33、[
僮牧]tóng mù
犹僮仆。
34、[
僮仆]tóng pú
仆人。
35、[
县僮]xiàn tóng
县署之杂役。
36、[
馆僮]guǎn tóng
书僮。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董如彪》:“封 有子 印儿,亦年十八,为 彪 虎 馆僮,韶秀慧黠,一家之所钟爱。”
37、[
侲僮]zhèn tóng
1.亦作“侲童”。指童子。
2.特指作逐鬼之用的童子。
38、[
僮謡]tóng yáo
即童谣。
39、[
僮讼]tóng sòng
指民事诉讼。
40、[
僮部]tóng bù
以家奴组成之部曲。
zhuàng
1、[
僮族]zhuàng 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 广西、云南、广东 等省。1965年改“僮族”为“壮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