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ū
1、[
跏趺]jiā fū
佛教徒修行的一种坐法。盘腿而坐,脚背放在股上。趺(fū)。
2、[
龟趺]guī fū
碑的龟形底座。
3、[
趺坐]fū zuò
佛教徒盘腿端坐,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
4、[
纤趺]xiān fū
指旧时妇女的小脚。
5、[
趺居]fū jū
踞坐;趺坐。
6、[
鼓趺]gǔ fū
曲着腿,翘起脚。
7、[
趺萼]fū è
指花的萼片。
8、[
趺读]fū dú
佛教语。谓僧尼趺坐诵经。
9、[
趺处]fū chǔ
指过佛教徒的生活。
10、[
趺踝]fū huái
脚背和踝骨。指趺坐。《法苑珠林》卷二十:“永明 七年二月八日,於西第在内堂法会,见佛从东来,威容显曜,文宣 望身顶礼,因而侍立,自觉已冠裁,及趺踝,佛俛而微笑。”参见“趺坐”。
11、[
趺足]fū zú
盘膝。左足背放在右腿上,右足背放在左腿上。宋 惠洪《焦山赠僧》诗之二:“倚蒲趺足坐,拥衲盖头眠。”宋 洪迈《夷坚支志景·观音二赞》:“年至六十,晏无病苦,趺足而化。”《七国春秋平话》卷中:“先生上帐坐定,趺足捻髯,目视 乐毅。”
12、[
趺架]fū jià
放置物件的座架。
13、[
双趺]shuāng fū
指两足。
14、[
趺跏]fū jiā
双足交迭而坐。
15、[
趺座]fū zuò
亦作“趺坐”。碑刻等的底座。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昭仪尼寺》:“趺坐上铭云:‘晋 泰始 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书监 荀勗 造。’”明 宋濂《莆田林氏重建先祠记》:“於是列为神版者五,高四尺,博一尺有八寸,下设趺座,用粉涂而元书之。”明 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此石既非山中所产,又非寻常勒字之石,上有芝盖,下有趺坐,儼然成具,非未刻之石也。”
16、[
山趺]shān fū
山脚。
17、[
绛趺]jiàng fū
见“絳跗”。
18、[
碑趺]bēi fū
碑座。
19、[
光趺]guāng fū
指佛像底坐。
20、[
趺逝]fū shì
称佛教徒去世。因其多趺坐蒲团而死,故称。清 龚自珍《蒙古像教志序》:“﹝喇嘛 章佳 胡图克图﹞乃取自 后汉 至 唐 各译主所译,悉以今藏语更校成,又以其国《首楞严》已亡,借此土本四译而归;又佐 庄亲王 办理《同文韵统》,於四十一年,趺逝京师。”清 魏源《圣武记》卷五:“晚年病目,能以手捫经卷而辨其字,於四十一年趺逝京师。”
21、[
趺鼻]fū bí
塌鼻。
22、[
僧趺]sēng fū
僧人趺坐。趺坐,佛教修禅者双足交迭而坐。
23、[
足趺]zú fū
1.脚面,脚背。
2.指塑像的底座。
24、[
趺迹]fū jì
指脚。
25、[
趺莲]fū lián
即莲座。佛教徒打坐修行的座子四周缀有莲花,故名。借指修行。
26、[
蟠螭趺]pán chī fū
浇铸或雕刻有盘龙形的器物底座。
27、[
趺铁脚]fū tiě jiǎo
据《景德传灯录》载,长芦 应夫禅师 至一邸,有娼女为母所迫,入其房不去,师跏趺达旦,丛林谓之“趺铁脚”。后因指修行的心志坚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