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ì
1、[
辟邪]bì xié
避免或驱除邪祟。一般用作迷信语,表示降伏妖魔鬼怪使不侵扰人的意思。
2、[
辟谷]bì gǔ
不吃五谷,方士道家当做修炼成仙的一种方法。
3、[
复辟]fù bì
原指被赶下台的君 主复位,现指被推翻的反动统治者恢复原来的地位或被推翻的旧制度复活。
4、[
征辟]zhēng bì
谓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
5、[
辟纑]bì lú
绩麻和练麻。谓治麻之事。
6、[
辟易]bì yì
退避(多指受惊吓后控制不住而离开原地):~道侧。人马俱惊,~数里。
7、[
明辟]míng bì
1.明君。
2.谓还政于君。
3.明法,严明法律。
8、[
辟吏]bì lì
1.被荐举而任用的属吏。
2.谓躲避官吏的拘捕。
9、[
辟召]bì zhào
征召。
10、[
羣辟]qún bì
1.谓四方诸侯。亦统指王侯﹑公卿﹑大夫﹑士。羣辟造句谓四方诸侯。亦统指王侯、公卿、大夫、士。《书·周官》:“六服羣辟,罔不承德。”孔 传:“六服诸侯,奉承 周 德。”《文选·张衡<西京赋>》:“正殿路寝,用朝羣辟。”薛综 注:“羣辟,谓王侯、公卿、大夫、士也。”
11、[
群辟]qún bì
谓四方诸侯。亦统指王侯、公卿、大夫、士。
12、[
鞭辟]biān bì
1.鞭策;勉励。
2.剖析,分析。
13、[
徵辟]zhǐ bì
谓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后汉书·儒林传下·蔡玄》:“学通五经,门徒常千人,其著録者万六千人,徵辟并不就。”五代 齐己《闻沉彬赴吴都请辟》诗:“长讶高眠得稳无,果随徵辟起江湖。”金 王若虚《谬误杂辨》:“谢安 初不就徵辟,夫人 刘氏 见家门富贵而 安 独静退,谓曰:‘丈夫不如此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话説自 汉 以前,人才只是举荐徵辟,故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之名,其高尚不出,又有不求闻达之科。”章炳麟《箴新党论》:“郭林宗 以在野之士昵邇公卿,虽不应徵辟,终不出於浮华竞名之域。”
14、[
辟引]bì yǐn
征召引荐。
15、[
辟言]bì yán
1.合乎法度的言论。
2.邪僻的言论;谬论。
3.谓他人恶言相加或口出不逊则走避之。
16、[
辟书]bì shū
征召的文书。
17、[
般辟]bān bì
盘旋进退。古代行礼时的一种动作姿态。
18、[
世辟]shì bì
世主。
19、[
百辟]bǎi bì
1.诸侯。《书·洛诰》:“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孔 传:“奉上谓之享。言汝为王,其当敬识百君诸侯之奉上者,亦识其有违上者。”《国语·鲁语上》:“其 周公、太公 及百辟神祗实永饗而赖之。”韦昭 注:“辟,君也。”《文选·张衡<东京赋>》:“然后百辟乃入,司仪辨等,尊卑以班。”薛综 注:“百辟,诸侯也。”
2.百官。《宋书·孔琳之传》:“羡之(徐羡之)内居朝右,外司輦轂,位任隆重,百辟所瞻。”唐 白居易《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诗:“閶闔晨开朝百辟,冕旒不动香烟碧。”宋 苏轼《代普宁王贺冬表》:“臣猥以暗弱,仰荷诲怜,敢先百辟之朝,以祝万年之寿。”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四:“昔人称 谢太傅(谢安)功高百辟,心在一邱。”
20、[
不辟斧钺]bù bì fǔ yuè
斧钺:古代的兵器。不躲避斧钺之类的兵器。形容将士英勇无畏,或烈士忠义不屈。
21、[
辟举为官]bì jǔ wéi guān
就是应朝廷征召做官。
22、[
一言可辟]yī yán kě bì
辟:征召。因一句话被赏识就可以得到征召而做官。
pī
1、[
劈头盖脸]pī tóu gài liǎn
正对着头和脸盖下来,形容来势凶猛:瓢泼似的大雨~地浇下来。也说劈头盖脑、劈头盖顶。
2、[
披辟]pī pì
披靡辟易。
pì
1、[
开辟]kāi pì
1.打开,打通,开创(场地、道路、局面等):十月革命~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开发:~荒地。
2、[
辟谣]pì yáo
说明事实真相,驳斥谣言。
3、[
精辟]jīng pì
(见解、理论)深刻;透彻:~的分析。论述十分~。
4、[
辟雍]pì yōng
亦作“辟雝”。辟,通“璧”。本为 西周 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 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 北宋 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汉 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穀水》:“又逕明堂北,汉光武 中元 元年立,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蔡邕《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为辟雝也。”元 方行《送贾彦临训导霍邱》诗:“承恩自合归 宣室,论道安能老辟雍?”清 钱泳《履园丛话·碑帖·周石鼓文》:“高宗 纯皇帝 以 乾隆 庚戌亲临辟雍,见石鼓漫泐,为立重栏,以蔽风雨。”
5、[
透辟]tòu pì
透彻精辟:他的讲解很~。
6、[
大辟]dà pì
古指死刑。辟(pì)。
7、[
辟选]pì xuǎn
对受征召而来的人士加以选拔,授以官职。
8、[
来辟]lái pì
1.来王,来朝。
2.后世君王。
9、[
讳辟]huì pì
见“ 讳避 ”。
10、[
辟质]pì zhì
即辟积。辟,通“襞”。
11、[
辟倚]pì yǐ
邪僻不正。
12、[
辟翕]pì xī
1.亦作“辟胁”。开合。语本《易·繫辞上》:“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闢,是以广生焉。”高亨 注:“坤,地也。《集解》引 宋衷 曰:‘翕犹闭也。’陆德明 曰:‘闢,开也。’地静而不生草木,则土闭;地动而生草木,则土开。唯其能闭能开,是以能广生。”《汉书·王莽传中》:“《春秋》记地震,《易·繫》《坤》动,动静辟胁,万物生焉。灾异之变,各有云为。”颜师古 注:“辟音闢。闢,开也。胁,收敛也。《易·上繫》之辞曰:‘夫《坤》,其动也闢,其静也翕,是以广生焉。’故 莽 引之也。翕胁之声相近,义则同。”《资治通鉴·王莽天凤三年》作“辟翕”。
2.开合。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跳神》:“妇吻闢翕,杂鼓声,不甚辨了。”
13、[
列辟]liè pì
1.指诸侯,历代君主。
2.指公卿诸官。
14、[
辟请]pì qǐng
即辟聘。
15、[
警辟]jǐng pì
言论、意见、见解等,精辟动人。
16、[
行辟]xíng pì
见“ 行僻 ”。
17、[
辟讳]pì huì
避讳。《左传·成公十四年》“婉而成章”晋 杜预 注:“婉,曲也。谓曲屈其辞,有所辟讳,以示大顺,而成篇章。”
18、[
辟面]pì miàn
1.开头;起首。
2.正冲着脸;迎面。
19、[
辟倪]pì ní
旁视,侧目窥察。
20、[
辟兵]pì bīng
1.躲避兵器伤害。
2.防避兵灾。
21、[
辟逻]pì luó
犹张罗、安排。
22、[
险辟]xiǎn pì
阴险邪僻。
23、[
磐辟]pán pì
盘旋回转貌。
24、[
辟客]pì kè
招纳门客。
25、[
直辟]zhí pì
亦作“直劈”。谓固执,不随和。
26、[
辟位]pì wèi
离开君王之位。《史记·五帝本纪》:“尧 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百姓悲哀,如丧父母。”明 宋濂《跋高宗所书<神女赋>》:“此卷乃辟位后所书,时春秋已高而犹弗之废,诚可谓勤也已。”
27、[
三辟]sān pì
1.谓 夏、商、周 三代之刑法。《左传·昭公六年》:“夏 有乱政,而作《禹刑》;商 有乱政,而作《汤刑》;周 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
2.泛称刑法。南朝 齐 谢朓《三日侍宴曲水应诏》诗:“九畴式叙,三辟载清。”
3.三王。晋 陆云《九愍·修身》:“仰 勋、华 之耿暉,咏三辟之遐音。”
4.指被征聘的隐士。南朝 梁 沉约《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巢 由 与 伊 旦 并流,三辟与四门共轨。”
5.多次征召。唐 秦系《山中枉皇甫温大夫见招书》诗:“三辟草堂仍被褐,数行书札忽临门。”
28、[
西辟]xī pì
西侧。《左传·庄公二十一年》:“郑伯 享王于闕西辟,乐备。”孔颖达 疏:“辟是旁侧之语也。服虔 云:‘西辟,西偏也。’当谓两观之内道之西也。”
29、[
辟睨]pì nì
见“辟倪”。
30、[
辟设]pì shè
开辟、设立。
31、[
辟聘]pì pìn
征聘;征召。
32、[
非辟]fēi pì
亦作“非僻”。邪恶。
33、[
匪辟]fěi pì
同“匪僻”。清 梁章鉅《退庵随笔·官常二》:“为官者方日资其心思才力,以成其政治;而顾视为化外之人,不一思所以化诲之,听其日习于匪辟,于心何安?而于事又寧有济乎?”
34、[
创辟]chuàng pì
1.开拓。清 冯班《钝吟杂录·正俗》:“陈子昂 崛起於数百年后,直追 阮公,创闢古诗,唐 诗遂有两体。”李大钊《今与古》:“妨阻过去的过失,即是创辟将来的希望。”
2.犹创新。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原道下》:“是篇题目虽似迂阔,而意义实多创闢。”清 薛福成《宁波府学记》:“此篇按时与地立言,乃无一语不创闢,无一笔不俊雅。”
35、[
辟法]pì fǎ
见“辟灋”。
36、[
招辟]zhāo pì
征辟。
37、[
辟差]pì chà
1.宋制,帅臣、监司、郡守奉旨铨选可用人才,奏请朝廷授以实际职务,谓之“辟差”。
2.差使,差派。
38、[
辟车]pì chē
1.谓使行人避开王及诸侯之车。
2.指前驱。
3.离开车子,下车。
39、[
披辟]pī pì
披靡辟易。
40、[
剕辟]fèi pì
剕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