颩颩-汉语大词典
颩颩光亮貌,鲜明貌。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上至顶门红颩颩,事急怎生捱?”
●元白朴《梧桐雨》第三摺:“恶噷噷披袍贯甲,明颩颩掣剑离匣。”
●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摺:“染人血泪的窄沟岸红颩颩枫乱落。”
颩-汉语大词典
颩(I)diū
ㄉ〡ㄡ
1.甩打;挥击。
●元马致远《耍孩儿·借马》套曲:“休道人忒寒碎。休教鞭颩着马眼,休教鞭擦损毛衣。”
●《全元散曲·柳营曲·晋王出寨》:“沤麻坑斗摸泥鳅,见棠梨棒打鞕颩。”
●元王和卿《拨不断·绿毛龟》曲:“卖卦的先生把你脊骨颩。”
2.抛,掷。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忏’,颩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
●元汪元亨《折桂令·归隐》曲:“扁担挑折,葫芦摔碎,布袋颩开。”
●明汤显祖《南柯记·谩遣》:“[小生:]衣衫破落帽儿颩,狐臭。”
3.犹抽搐,耸动。
●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一摺:“俺那娘颩着一个冷鼻凹,百般儿没事狠。”
●明汤显祖《牡丹亭·仆侦》:“[那鸟官]大鼻子一颩,说道:‘这小子真个夹出脑浆来了。’”
4.发出。
●元王伯成《贬夜郎》第三摺:“见没处发付咱,便颩一声宣唤你。”
5.瞟视,斜视。
●元高安道《哨遍·嗓淡行院》套曲:“喝破子把腔儿莽诞,打讹的将纳老胡颩。”
颩(II)biāo
ㄅ〡ㄠ
〔《字汇补》巴收切〕
1.砍下;击断。
●《刘知远诸宫调·知远别三娘太原投事》:“李洪义到此恨心不舍,待一棒拦腰颩做两截。”
●元曾瑞《哨遍·羊诉冤》套曲:“先许下神鬼颩了前膊,再请下相知揣了后腿。”
2.量词。用于军队人马。
●宋周密《癸辛杂识别集下·一颩》:“虏中谓一聚马为颩,或三百疋、五百疋。”
●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摺:“不许当不许拦,一颩军没揣的撞入长安。”
●元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套曲:“见一颩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
3.见“颩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