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òu
1、[
透明]tòu míng
1.(物体)能透过光线的:水是无色~的液体。
2.比喻公开,不隐藏:采用招标方式使政府采购活动更~、规范。
2、[
透气]tòu qì
1.空气可以通过;通气:门窗关着,房子不~。
2.指呼吸新鲜空气:屋里憋得慌,到外面去透透气。
3.通声气:我得把这件事先向家里人透一点气儿。
3、[
透过]tòu guò
通过。
4、[
透彻]tòu chè
(了解情况、分析事理)详尽而深入:这一番话说得非常~。他对于各部分的工作内容都有~的了解。
5、[
透露]tòu lù
泄露或显露(消息、意思等):~风声。真相~出来了。
6、[
晶莹剔透]jīng yíng tī tòu
形容器物精致、光亮通明,结构细巧。
7、[
透亮]tòu liang
〈动〉透过光线。
8、[
看透]kàn tòu
1.透彻地了解(对手的计策、用意等):这一着棋我看不透。
2.透彻地认识(对方的缺点或事物的没有价值、没有意义):这个人我~了,没什么真才实学。
9、[
渗透]shèn tòu
1.两种气体或两种可以互相混合的液体,彼此通过多孔性的薄膜而混合。
2.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中透过:雨水~了泥土。
3.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经济~。在每一项建设工程上都~着设计人员和工人的心血。
10、[
透支]tòu zhī
1.存户经银行同意在一定时间和限额之内提取超过存款金额的款项。
2.开支超过收入。
3.预先支取(工资):~一部分工资给孩子看病。
4.比喻精神、体力过度消耗,超过所能承受的程度:体力严重~。
11、[
穿透]chuān tòu
贯通。
12、[
通透]tōng tòu
1.没有阻碍,空气、光线等可以穿透过去:所有户型均南北~。
2.通达透彻:说理~。分析~。
13、[
透视]tòu shì
1.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
2.利用X射线透过人体在荧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观察人体内部。
3.比喻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作家用敏锐的观察力~人生。
14、[
乐透]lè tòu
一种合法的赌博形式。
15、[
透镜]tòu jìng
一种简单的光学仪器。由透明物质(玻璃、水晶等)制成。光线通过透镜折射后可以成像。一般分为凹透镜和凸透镜两大类。凹透镜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薄,能使光线发散,如近视眼镜片;凸透镜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厚,能使光线会聚,如远视眼镜片。
16、[
透光]tòu guāng
光线能穿透;尤指能透过太阳光。
17、[
剧透]jù tòu
即剧情透露,是指在他人看完某个戏剧作品之前告诉其内容或结果。
18、[
浸透]jìn tòu
1.泡在液体里以致湿透:他穿的一双布鞋被雨水~了。
2.液体渗透:汗水~了衬衫。
3.比喻饱含(某种思想感情等):这些诗篇~着诗人眷念祖国的深情。
19、[
湿透]shī tòu
被液体浸透。
20、[
吃透]chī tòu
理解透彻:~会议精神。这话是什么意思,我还吃不透。
21、[
透漏]tòu lòu
透露;泄露:~消息。
22、[
透风]tòu fēng
1.可以通过风。
2.走漏消息;泄露秘密。
23、[
透射]tòu shè
光线穿过孔洞或缝隙照射。
24、[
透顶]tòu dǐng
达到极端(多含贬义):腐败~。糊涂~。庸俗~。
25、[
参透]cān tòu
看透;透彻领会(道理、奥秘等):参不透。~禅理。~机关(看穿阴谋或秘密)。
26、[
透雕]tòu diāo
雕塑的一种,在浮雕的基础上,镂空其背景部分。
27、[
透底]tòu dǐ
透露底细:这件事他没有向我~。
28、[
透骨]tòu gǔ
1.形容很冷,风透入骨头。
2.形容透彻。
29、[
深透]shēn tòu
深刻而且透彻:分析~。
30、[
透雨]tòu yǔ
把田地里干土层湿透的雨:下了一场~。
31、[
透澈]tòu chè
见“透彻”。
32、[
透平]tòu píng
1.又称“涡轮”、“涡轮机”。将流体(如燃气、蒸汽或水)中蕴有的能量通过转动的叶轮转换为机械能的叶轮式发动机。具有能量的流体经过喷管时将其能量转换成动能,流过叶轮时冲击叶片,推动叶轮转动,从而驱动透平轴旋转,输出机械功。按流体的不同,有水轮机、汽轮机、燃气轮机等。
2.见"涡轮机"
33、[
透辟]tòu pì
透彻精辟:他的讲解很~。
34、[
透汗]tòu hàn
汗出充分了叫出透汗:吃完药,出了一身~。
35、[
透熟]tòu shú
了解清楚,熟悉。
36、[
识透]shí tòu
看穿;理解透彻。
37、[
透彩]tòu cǎi
某个工艺透过表层看到的下面的颜色,多出现于各类产品工艺的描述。
38、[
警透]jǐng tòu
警策透辟。
39、[
透力]tòu lì
犹使劲。
40、[
透井]tòu jǐng
跳井,跳到井里自杀。《南史·后妃传下·梁元帝徐妃》:“太清 三年,遂逼令自杀。妃知不免,乃透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