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中華語文大辭典
血1ㄒ丨ㄝˇxiěㄒㄩㄝˋxuè1.流動於心臟和血管內的黏滯性紅色液體,主要由血漿、血球細胞和血小板組成。[例]~庫|輸~|~流漂杵。2.有血緣關係的。[例]~統|~親。3.比喻剛強、熱誠。[例]~性|~氣。4.中醫指月經。5.★姓。6.二一四部首之一。血2ㄒ丨ㄝˇxiě義同「血(ㄒ丨ㄝˇ xiě/ㄒㄩㄝˋ xuè)」。★用於口語,多單用。[例]~淋淋∣~糊糊∣流盡最後一滴~。
血-中華大字典
1、血讀音:呼決切,音泬,屑韻。釋文:
❶祭所薦牲~也。从皿。一象~形。見《說文》。《段注》:不言人~者。爲其字从皿。人~不可入於皿。故言祭所薦牲~。
❷氣也。見《禮記郊特牲郊血疏》。
〔又〕:氣之所舍也。《郊特牲》:~祭。盛氣也。
〔疏〕:~是氣之所舍。故云盛氣。
❸陰也。《易坤》:其~玄黃。《九家注》:~以喩陰也。
〔按正字通云。血、陰精所生。人與物皆有之。今生理學云。~味微鹹。由心藏發出。循環於動靜二衇。以營養全體運廢物於排泄官。~以含赤~球而色赤。然三百五十至五百赤~球。則有一白~球。動物學以韅~、溫~、涼~、分動物之高下〕。
❹濊也。出於肉流而濊濊也。見《釋名釋形體》。
❺傷也。《易渙》:渙其~去。
❻憂色也。《大戴記少閒》:~者猶~。
❼淚也。《文選李陵書》:戰士爲陵飮~。
❽染也。《山海經南山經》:侖者之山。有木名白䓘。可以~玉。
〔注〕:~、謂可用染玉作光彩。
❾泣~。無聲也。《詩十月之交》:鼠思泣~。《傳》:無聲曰泣~。
❿啑~。戰也。《史記孝文帝紀》:新啑~京師。
⓫地~。草名。《詩東門之墠》:茹藘在坂。《陸璣疏》:茹藘。一名地~。
⓬汗~。馬名。《漢書武帝紀》:斬大宛王首。獲汗~馬來。作西極天馬之歌。
⓭~食。祭祀也。《左莊六年傳》:抑社稷實不~食。
⓮~統。種族世系也。
⓯通恤。《易小畜》:有孚~去惕出。《釋文》引《馬注》:~、當作恤。
⓰通衈。《公羊僖十九年傳》:叩其鼻以~社也。〔周禮肄師注作叩其鼻以衈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