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汉语大词典
七步之才有七步成诗的才能。称人才思敏捷。
●《北齐书·魏收传》:“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白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摺:“你虽有万贯财,争如俺七步才。”
●《镜花缘》第八六回:“闻得老丈诗学有七步之才,想来素日篇什必多,特来求教。”
●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此视吾国七步之才,至性之作,相去远矣。”
参见“七步成诗”。
七步之才-中华成语大词典
七步之才
【拼音】:qī bù zhī cái
解释
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示例
真个~,也不过如此。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九
近义词
文不加点、倚马可待
反义词
呆头呆脑
语法
作宾语;比喻人才思敏捷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文笔隽美,深受曹操的喜欢。他的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现代-唐浩明-第一部第七章-《曾国藩》:别人都说郭大有七步之才。你没有旧作,吟一首新诗也好嘛!
唐-李百药--《北齐书·魏收传》:收下笔便就,不立稿草,文将千言,所改无几。时黄门郎贾思同侍立,深奇之,帝曰:“虽七步之才,无以过此。”
清-李汝珍-第八六回-《镜花缘》:闻得老丈诗学有七步之才,想来素日篇什必多,特来求教。
宋-周必大--《曾无疑书》:盖素无七步之才,今老迈岂复事笔研耶?
明-周楫-卷一五-《西湖二集》:这罗江东生将出来,学贯天人,才兼文武,聪明颖悟,出口成章,有曹子建七步之才,李太白百篇之赋。
清-李汝珍-八八回-《镜花缘》:白衣女子道:“素闻才女有七步之才,果能文不起草,走笔立就,那才算得名下无虚哩。”
近代-苏曼殊--《与高天梅论文学书》:此视吾国七步之才,至性之作,相去远矣。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
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六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点点头,说:“请皇上赐题。”
“就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付,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德寂以为计。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鼓,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又哭又叫:“咱俩都是一条根上长出来的,为什么这样狠心地煮我不轻饶?”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石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qī bù zhī cái
1、她文思敏捷,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七步之才。
2、他很有文学才华,上中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七步之才。
3、我虽无七步之才,但写点杂感还是得心应手的。
4、他长于写作,有七步之才。
5、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