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學 -中国文化史辞典
梵文Trisiksa的意譯,指佛教徒修行佛學的基本課目。即戒律(防止身、口、意三不淨業);禪定(思慮集中,觀悟佛理,滅除情欲煩惱);智慧(能使修持者斷除煩惱,求得解脫)。簡稱戒、定、慧。
三學-辞源3
【三學】㊀ 唐代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隸屬國子監。文武三品以上官吏子孫得入國子學,五品以上子孫得入太學,七品以上子孫及平民之俊異者得入四門學。見 新唐書 選舉志上、一九八 儒學傳 序。宋代以 太學之外舍、内舍、上舍,爲三學。參見“三舍法”。㊁佛教稱戒、定、慧爲三學,戒學屬律,定學屬經,慧學屬論。翻譯名義集四 示三學法:“今謂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惑證真曰慧。……三學是爲涅槃法。”㊂山名。在今 四川 金堂縣東北。明一統志六七 成都府:“三學山在 金堂縣東北一十里,上有 法海 普濟 廣濟三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