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汉语大词典
三昧1.佛教语。梵文的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慧远《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叶适《法明寺教藏序》:“﹝妙真、普济﹞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昶之绩而嗣忠之业于无穷,志甚远也。”
●明刘元卿《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回三毒为三昧,回六贼为六神,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
2.奥妙;诀窍。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王荆公得此三昧。”
●《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唐、宋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3.指三昧真火。
●《封神演义》第八回:“太一真人动了心中三昧,毗芦仙亦显神通。”
三昧-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三昧ㄙㄢ ㄇㄟˋsān mèi①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的狀況。為胡語音譯。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無散亂或靜止的境界相似。《成實論.卷一二》:「今當論三昧。問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處是三昧相。』」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②訣要、竅門。《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純傳》:「之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紅樓夢.第四八回》:「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