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銖錢-辞源3
【三銖錢】漢代錢名。秦錢半兩。漢興,鑄莢錢,漢武帝 建元元年始鑄三銖錢,上有“三銖”二字,又重三銖(二十四銖爲一兩),故名。至 建元五年停鑄,改鑄有廓“半兩”錢。至 元狩四年,又銷毁有廓“半兩”錢,更鑄三銖錢,與 建元元年三銖錢制相同。元狩五年,廢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見 史記 平準書、漢書 食貨志下。
三銖錢-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三銖錢ㄙㄢ ㄓㄨ ㄑㄧㄢˊsān zhū qián一種漢代銅幣。因上有「三銖」二字,故稱為「三銖錢」。於武帝建元元年開始鑄造,建元五年停鑄。《史記.卷三〇.平準書》:「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文如其重。」《漢書.卷二四.食貨志下》:「有司言三銖錢輕,輕錢易作姦詐,乃更請郡國鑄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