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三門ㄙㄢ ㄇㄣˊsān mén①古代諸侯都城有三道門,即庫門、雉門、路門。《禮記.明堂位》漢.鄭玄.注:「天子五門,皋庫稚應路,魯有庫雉路,則諸侯三門。」②本指空門、無相門與無作門。後泛指寺院的大門。元.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休道立下寺,我連三門都與你蓋了。」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二折》:「呀!他在我三門下寫下兩句詩,男兒未遇氣沖沖,懊惱闍黎齋後鐘。」③地名。位於浙江省境東部,瀕三門灣。
三門-辞源3
【三門】㊀古傳天子五門,諸侯三門。三門指皋門、應門、路門。見 周禮 天官 閽人“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疏。參見“五門”。㊁戰陣名。後漢書八十下 高彪傳:“天有太一,五將三門;地有九變,丘陵山川。”注:“三門者,開門、休門、生門。”㊂山名。又名 砥柱。原在今 河南 陝縣東北,位於 黃河之中。參閲 水經注四 河水。參見“中流底柱”、“砥柱㊀”。㊃寺院大門。後泛指寺院。釋氏要覽上 住處:“凡寺院有開三門者,只有一門亦呼爲三門者何也? 佛地論云:大宮殿,三解脱門……謂空門、無相門、無作門。”元曲選 武漢臣 老生兒一:“休道立下寺,我連三門都爲你蓋了。”也作“山門”。水滸四:“不可剃度他,恐久後累及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