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 -中国文化史辞典
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又稱為“三巳”。三國魏以後把節日固定為三月初三。古人於此日臨水以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後漢書·禮儀志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病),為大疢。”後來上巳逐漸成為人們春日到水邊飲宴遊玩的節日。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亦是此意。右軍王羲之《蘭亭集序》雲暮春之初修禊事,杜甫《麗人行》雲‘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形容此景,至今令人愛慕。”據此書說,宋代上巳日道教還要舉行慶祝“北極佑聖真君聖誕”的活動,除諸道觀俱設醮事之外,“貴家士庶,亦設醮祈恩;貧者酌水獻花。”古人在上巳日舉行的修禊活動稱為“春禊”,此外還有所謂“秋禊”。秋禊於農曆七月十四日舉行,也是臨水以祓除不祥。《藝文類聚》卷六十一引三國魏劉楨《魯都賦》:“及其素秋二七,天漢指隅,民胥祓禊,國於水遊。”胥,皆;國,都城,指都城裏的人。可見在東漢末舉行秋禊相當普遍。
上巳-中華語文大辭典
上巳ㄕㄤˋ ㄙˋshànɡsì節令名。漢以前一般定為農曆的三月上旬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魏晉以後,則定為農曆的三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