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
丝瓜
目录
“丝瓜”在《*辞典》
“丝瓜”在《中华本草》
《*辞典》:丝瓜
【出处】
《滇南本草》
【拼音名】
Sī Guā
【别名】
天丝瓜、天罗、蛮瓜(《本事方》),绵瓜(《续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天罗瓜(《普济方》),鱼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医学正传》),天罗布瓜(《妇人良方补遗》),虞刺、洗锅罗瓜(《纲目》),天罗絮(《群芳谱》),纺线(《医林纂要》),菜瓜(《植物名汇》),水瓜(《岭南采药录》),缣瓜(《中国药植志》),絮瓜、砌瓜(《广州植物志》),坭瓜(《广西中兽医药植》)。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天骷髅)。嫩丝瓜于夏、秋间采摘。老丝瓜(天骷髅)须于秋后采收。
【原形态】
①丝瓜一年生攀援草本,幼时全株密被柔毛,老时近于无毛。茎长可达7~10米,圆形,常有角棱,幼茎绿色,被稀疏柔毛,卷须通常3歧。叶互生;叶柄多角形,具柔毛,长4~9厘米;叶片圆心形,长8~25厘米,宽15~25厘米,掌状3~7裂,裂片常呈三角形,先端渐尖或锐尖,边缘具细齿,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具有刺毛,老时粗糙无毛,主脉3~7条。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单生,具柄,雄花为总状花序;花萼5深裂,裂片绿色,卵状披针形,外面被细柔毛;花冠黄色、淡黄色或近白色,呈5深裂,裂片阔倒卵形,长3~5厘米,宽2.4~4.5厘米,边缘波状;雄蕊3~5,花药2室,多弯曲似S形,花丝分离。基部膨大,被柔毛;于房下位,圆柱形,3室,胚珠多数,柱头3,肥厚,各2裂而外展。瓠果常下垂,长圆柱形,长18~60厘米;幼时绿带粉白色,有深绿色纵纹,老熟时成黄绿色或绿褐色;果肉内生坚韧的网状纤维。种子长方卵形而扁,黑色,边缘有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全田各地均有栽培。②粤丝瓜形与上种相似,不同点为:叶呈掌状浅裂;雄蕊2~3枚;瓠果较短小而有明显的棱角。栽培于广东及广西等地。以上两种植物的根(丝瓜根)、茎(丝瓜藤)、茎中汁(天萝水)、叶(丝瓜叶)、花(丝瓜花)、瓜蒂(丝瓜蒂)、果皮(丝瓜皮)、老瓜内的纤维(丝瓜络)及种子(丝瓜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份】
丝瓜的果实含皂甙、丝瓜苦味质、多量粘液与瓜氨酸。籽苗含葫芦素。丝瓜的汁液含皂甙、粘液、木聚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粤丝瓜全植物有杀昆虫作用。果实对鱼毒性很大,未发现有鱼藤酮,但含有氢氰酸。
【性味】
甘,凉。①《纲目》:甘,平,无毒。②《本经逢原》:甘,寒。无毒。③《医林纂要》:甘咸,寒。
【归经】
入肝、胃经。①《本草求真》:入经络,兼入肠、胃。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功能主治】
口渴,身热烦躁。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2~4两);或烧灰研末。外用:捣汁涂或研末调敷。
【注意】
①《本经逢原》: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
【附方】
①治肠风:绵瓜不拘多少,烧灰存性,酒调二钱,空心下。(《续本事方》)②治腰痛。用丝瓜子炒焦,捣烂,酒送服。以渣敷痛处。(38)喉闭肿痛。用丝瓜研汁灌下。(39)化痰止咳。用丝瓜烧存性,研为末,加枣内做成丸子,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酒送下。(40)风气了牙痛。用生丝瓜一个,擦盐火烧存性,研为末频频擦牙,涎尽即愈。如肋肿,可用末调水敷贴。此方治蛀牙无效。(41)刀疮。用古石灰、新石灰、丝瓜根叶、韭菜根各等分,捣至极烂,作成饼,阴干,研末涂搽。止血、定痛,生肌,有特效。(42)诸疮久溃。用丝瓜老根熬水洗搽。
【摘录】
《*辞典》
《中华本草》:丝瓜
【出处】
1.出自《滇南本草》2.《纲目》:丝瓜,唐宋以前无闻,今南北皆有之,以为常蔬。二月下种,生苗引蔓延树竹,或作棚架。其叶大如蜀葵而多丫尖,有细毛刺,取汁,可染绿。其茎有棱,六,七月开黄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黄。其瓜大寸许,长一、二尺,甚则三、四尺,深绿色,有皱点,瓜头如鳖首。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栝
【拼音名】
Sī Guā
【英文名】
fruit of Towel Gourd, Suakwa Vegetablesponge
【别名】
天丝瓜、天罗、蛮瓜、绵瓜、布瓜、天罗瓜、鱼鲛、天吊瓜、纯阳瓜、天络丝、天罗布瓜、虞刺、洗锅罗瓜、天罗絮、纺线、天骷髅、菜瓜、水瓜、缣瓜、絮瓜、砌瓜、坭瓜。
【来源】
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奥丝瓜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天骷髅)。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Luffa chylindrica (L.) Roem.2.Luffa acutangula (L.) Roxb.采收和储藏:嫩丝瓜于夏、秋间采摘,鲜用。老丝瓜(天骷髅)于秋后采收,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粗糙,有棱沟,有微柔毛。茎须粗壮,通常2-4枝。叶互生;叶柄粗糙,长10-12cm,近无毛;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均为10-12cm,通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中间较长,长8-12cm,洗端尖,边缘有锯齿,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绿色,有疣点,下面浅绿以,有短柔毛,脉掌状,具白色长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通常10-20朵生于总状花序的顶端,花序梗粗壮,长12-14cm,花梗长2cm;花萼筒钟形,被短柔毛;花冠黄色,幅状,开后直径5-9cm,裂片5,长圆形,长0.8-1.3cm,宽0.4-0.7cm,里面被黄白色长柔毛,外面具3-5条突起的脉,雄蕊5,稀3,花丝6-8mm,花初开放时稍靠合,最后完全分离;雌花单生,花梗长2-10cm;花被与雄花同,退化雄蕊3,子房长圆柱状,有柔毛,柱头3,膨大。果实圆柱状,直或稍弯,长15-30cm,直径5-8cm,表面平滑,通常有深色纵条纹,未成熟时肉质,成熟后干燥,里面有网状纤维,由先端盖裂。种子多数,黑色,卵形,扁,平滑,边毋狭翼状。花、果期夏秋季。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耐高温、高湿,忌低温。对土壤适应性广,宜选择土层深厚、潮湿、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不宜瘠薄的土壤。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3-4月,整地作畦,宽约3m。种子经浸种催芽,于畦面两边播种2行。株距35cm,开穴,每穴播3粒种子,1hm2约需种子300-450g。育苗移栽法:2-3月,在保温苗床上,用营养钵育苗当瓜苗长出2-3片真叶时,即可移植。栽植密度同直播。田间管理 苗期,每星期追肥1次。结果期,每采收1-2次,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粪尿和复合肥为主。整个生长期,经常进行中耕除草、培垄。适时进行人工引蔓、绑蔓,以辅助其上架或上棚,棚架高2m。上棚前的侧蔓均摘除,上棚后的侧蔓一般不再摘除。盛果期,摘除过密的老黄叶和多余的雄花,把搁在架上或被卷须缠绕的边幼瓜调整垂挂在棚内生长,摘除畸形瓜。病虫害防治 霜霉病,为害叶子。发病始期喷40%已磷铝3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交替喷洒,隔7-10d喷1次,连续3-4次。白粉病,国害叶子。发病始期喷50%托布津800倍液或25%粉锈宁4000倍液,隔10d1次,连续喷3-4次。黄守瓜虫,成虫为害叶子,幼虫为害根。还有瓜蚜,为害嫩茎和叶子。
【性状】
性状鉴别 1、丝瓜 果实(瓠果)长圆柱形,长20-60cm,肉质。绿而带粉白色或黄绿以,有不明显的纵向浅沟或条纺,成熟后内有坚韧的网状瓜络。1、奥丝瓜 与上者主要区别点为:果实具明显的棱角。
【化学成份】
丝瓜果实含三萜皂甙成分:丝瓜甙(lycyoside)A、F、J、K、L、M,3-o-β-D-hlucopyranosyl hederagenin),3-O-β-D-吡喃葡萄糖基齐墩果酸(3-O-β-D-glucopyranosyloleanolic acid)[1].还含丙二酸(malon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等脂肪酸[2],瓜氨酸(citrulline)[4]等。此外,在丝组织培养液中还提取取一种具抗过敏活性物质泻根醇酸(bryonolicacid)[5].
【药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鲜嫩丝瓜提取物(LO43)腹腔注射时对刚断奶小鼠皮下感染已型脑炎病毒有显明显预防作用,感染病毒前注射LO43,保护率可达60%-80%。在感染病毒后注射LO43,保护率只有20%-27%,LO43对已型脑炎病毒无直接灭活作用。初步实验提示,LO43是一种干拢素诱生剂,其有效成分可能是又链RNA,尚需进一步证实[1]丝瓜芽(种子发芽后剪去叶及根)提取物(LO42)对已型脑炎病毒也有相似的作用,LO42的有效成分可被已醇沉演,主要含多糖和核酸[2]。家兔静注LO42具有明显的诱生干拢素作用,其有效成分是核酸,多粮部分无效[3]。2、抗过敏作用 丝瓜组织培养细胞中的泻根醇酸(BA),不仅具有与甘草次酸(GA)几乎相同的抗过敏作用(大鼠I型过敏反应),而且显示了比GA强几倍的抑制小鼠耳触性Ⅳ型过敏瓜在的作用;另外,对组胺、血清素或舒缓激肽引起的小鼠足趾肿胀,BA显示了比GA强10倍或10倍以上的抑制效果。BA不同于GA,完全不抱制甾体类激素的代谢酰活性(BASK)[4]。泻根醇 酸是一个有意义的抗过敏药,其在丝瓜人工培养液中含量很高,而且易于转化为作用更强的衍生物[5]。3、从奥丝扭瓜种子中分离得一种糖蛋白,对妊娠大鼠可引起中期流产作用。对无细胞系统可抑制蛋白质合成[6]。4、毒性 LO43 100μg/ml对部养的兔肾细胞没有毒性。小鼠每次腹腔注射LO43 200μm/只,76h内注射8次,全部存活,兔静注LO43 6mg/kg,体温未见升高[1]。。小鼠每4h腹腔注射120μg/只,共6次;呀每8h注射1次,共3次,随后每12h1次,共5次。以小鼠全部存活[2]。。小鼠口服BASK4g/kg,亦不引起死亡[5],小鼠腹腔注射泻根醇酸1g/kg,2星期内无死亡[7]。
【性味】
味甘;性凉
【归经】
归肺;肝;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
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60-120g;或烧存性为散,每次3-9g。外用:适量,捣汁涂,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
1.《本经逢原》:丝瓜嫩者寒滑,多食泻人。
【各家论述】
1.《学圃杂疏》:丝瓜,北种为佳,以细长而嫩者为美。性寒,无毒,有云多食之能萎阳,北人时啖之,殊不尔。然用其蒂可治小儿痘;汁滴瓶中,能消痰火,其凉可知矣。2.《口渴,身热烦躁。
【摘录】
《中华本草》
丝瓜-中華語文大辭典
同:
絲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