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無-中華語文大辭典
之無之无ㄓ ㄨˊzhīwú之字與無字。相傳唐代詩人白居易出生六、七個月時,便可辨識之、無二字。後用以比喻識字。[例]不識~|略識~|他不足歲,便能識~。
之無-辞源3
【之無】之字與無字。相傳 唐 白居易剛生六七月,就能辨認“之”、“無”二字。見 白居易 長慶集二八 與元九(稹)書。元稹 長慶集五一 白氏長慶集序、李商隱 李義山文集四 唐刑部尚書……白公墓碑銘、新、舊 唐書 白居易傳都提到這事。金 元好問 遺山集四 贈利州侯神童詩:“極知之無不足訝,更恐洛誦難爲功。”後來用僅識之無或不識之無稱識字不多或不識字。明 劉元卿 賢奕編三 應諧:“汝有田舍翁,家貲殽[殷]盛,而累世不識之無。”聊齋志異 醫術:“張曰:‘我僅識之無耳,烏能是?’道士笑曰:‘迂哉,名醫何必多識字乎,但行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