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 -中国文化史辞典
在安徽青陽縣西南,原名九子山,李白《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序》:“青陽縣南九子山,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予乃削其舊號,加以九華之目。”從此改名九華山。山勢險峻,峰巒疊翠,有大小山峰九十九座,其中以天台、天柱、十王等九峰最為高峻。十王峰海拔一千三百四十二米,為群峰之冠。天台峰海拔一千三百二十五米,峰頂有兩大岩石並立,中有岩隙,下寬上窄,由隙間仰望,見藍天如線,名“一線天”。拂曉登臨此處,翹首東望,蒼茫雲海間,一輪紅日噴薄而出,“天台曉日”為九華山勝景之一。天柱峰在天台峰北,海拔一千零二米,一峰孤立,直指霄漢。峰旁有岩石五,形如五老環立,稱為“天柱仙蹤”。九華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東晉年間開發建廟,唐宋後日益興旺。鼎盛時期有寺廟三百餘座,現存七十八座,主要有四大叢林,即毬園寺、百歲宮、東崖寺與甘露寺。毬園寺在東崖西麓,始建於明嘉靖年間,後經多次修繕擴建,成為九華山規模最大的寺院。百歲宮在摩空嶺上。據傳,為紀念明萬曆年間百歲僧人海玉而建。東崖寺建於明萬曆年間,後毀於火,僅存鍾亭。甘露寺在北部山腰。建於清康熙年間。據傳動工之夕,山上松竹有露水滴下,故名。此外,著名寺廟塔殿尚有月身寶殿、上禪堂、化成寺等處。月身寶殿又名肉身塔,在神光嶺上,為紀念新羅國王宗室金喬覺而建。金喬覺於唐玄宗時來神光嶺修行,後圓寂於此,被目為地藏轉世。上禪堂原名景德堂,堂旁有金沙泉,泉邊石岩上鐫有“金沙泉”三字,相傳為李白墨跡。近旁有金錢樹,傳說是李白買酒錢所化。化成寺在神光嶺與東崖之間,始建於唐至德二年(757年),為九華山開山寺宇。寺屢經興廢,除藏經樓為明德宗年間建築外,其餘均系清代重建。寺依山而建,共四進,高低錯落,氣勢莊嚴。九華山景色奇秀,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宋王安石曾贊稱“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
九華山-中華語文大辭典
九華山九华山ㄐ丨ㄡˇ ㄏㄨㄚˊ ㄕㄢjiǔhuáshān山名。位於安徽池州青陽西南。為黃山支脈,舊稱「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蓮花,故稱。主峰十王峰海拔1344.4公尺,山體由花崗石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相傳為大願地藏王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有肉身寶殿、化城寺、甘露寺、地藏禪林等寺廟。與五臺山、普陀山、峨嵋山合稱「佛教四大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