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陰-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五陰ㄨˇ ㄧㄣwǔ yīn佛教用語。陰是堆、積聚的意思。佛教稱構成人或其他眾生的五堆成分為「五陰」。分別為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其中除色陰外,其餘皆屬精神層面。色指組成身體的物質,受指感覺,想指意象、概念,行指意志,識指認識分別作用。由於每一種陰,都是由許多分子積聚而成,故稱為「陰」。《維摩詰所說經.卷上》:「樂觀五陰如怨賊。」也稱為「五蘊」。
五陰-辞源3
【五陰】㊀中醫稱手太陰、手少陰、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爲五陰。靈樞經 經脈:“五陰氣俱絶,則目系轉,轉則目運。”㊁佛教“五蘊”的舊譯。指色、受、想、行、識。見 楞嚴經二。景德傳燈錄二七:“僧肇法師……臨就刑,説偈曰:‘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參見“五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