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g dū
1、[
都门]dōu mén
1.京都城门。《汉书·王莽传下》:“兵从 宣平城门 入,民间所谓 都门 也。”颜师古 注:“长安 城东出北头第一门。”唐 韩愈《丰陵行》诗:“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宋 柳永《雨霖铃》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2.都中里门。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元皇帝 时,廷尉 张闓 在小市居,私作都门,早闭晚开。羣小患之。”
3.借指京都。元 揭傒斯《送宋少府之官长洲》诗:“白髮 长洲 尉,都门万里船。”清 顾炎武《送王文学丽正归新安》诗:“两年相遇都门道,只有 王生 是故人。”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忽有 崔元素 者,投一刺,刘 接见。询其邦族,曰:‘山东 临胊 秀才也,游都门二十年矣。’”
2、[
毂下]gǔ xià
1.辇毂之下。旧指京城。
2.旧时谈话和书信中对人的敬称。
3、[
畿辇]jī niǎn
京城地区。辇,天子的车,借指京城。
4、[
宇下]yǔ xià
1.比喻在他人庇覆之下或治下。《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事 晋,未敢携贰;况 衞 在君之宇下,而敢有异志?”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庾太尉 少为 王眉子 所知,庾 过 江,叹 王 曰:‘庇其宇下,使人忘寒暑。’”宋 王安石《上蒋侍郎书》:“然某独以区区之质,保在逆旅,适当宇下,屏息退处,终未能伏謁麾棨。”清 黄宗羲《与康明府书》:“寧肯坐视宇下之小民肝脑涂地,而不为之动心乎?”
2.屋内,家中。唐 沉亚之《异梦录》:“凤 大説曰:‘丽者何自而临我哉?’美人笑曰:‘此妾家也。而君客妾宇下,焉有自邪?’”
5、[
北京]běi jīng
1.指 建康。即今 南京市。南朝 宋 都 建康,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 京口。在今 江苏 镇江市。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唐 和 五代 的 唐、晋、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唐 钱起《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天心寄 北京。”《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今 河北 大名县。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6.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见《金史·熙宗纪》。
7.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今 北京市),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见《金史·海陵纪》。
8.明 初指 开封府。即今 河南 开封市。《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开封 为 北京。”
9.明 永乐元年,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建 北京,即今 北京市。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今 江苏 南京市)迁都 顺天,改 北京 为 京师。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复改 京师 为 北京。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参见“北京市”。
6、[
京城]jīng chéng
指国都。
7、[
首都]shǒu dū
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我国首都是北京。
8、[
国都]guó dū
首都。
9、[
京师]jīng shī
首都。
10、[
都城]dū chéng
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