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學派-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今古學派ㄐㄧㄣ ㄍㄨˇ ㄒㄩㄝˊ ㄆㄞˋjīn gǔ xué pài研究經學的兩大學派。秦朝時,始皇焚書,使許多經書亡佚。西漢初年,官方乃請遺老、長者口授經書,而以當時所使用的隸書記錄成書,稱為「今文」。後魯恭王壞孔子宅,於壁中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皆以古籀文書寫,稱為「古文」。又河間獻王亦稱其得古文經傳。當時經師多不信古文。東漢末,服虔、馬融、鄭玄皆尊習古文,古文經學遂昌盛。今所傳十三經注疏,多取古文學派之說;西漢今文學說,僅存《公羊傳》的何休注。
今古學派-辞源3
【今古學派】研究儒家經傳的兩箇流派。西漢時,政府設立 詩 書 易 禮 春秋五經博士,所授經文都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書寫,稱今文。景帝時,魯恭王(劉餘)從 孔子故宅牆壁中取得 禮記 尚書 春秋 論語 孝經等,都是用 漢以前的文字書寫,稱爲古文。另外 河間獻王(劉德)把他所得的古文經傳獻給朝廷。由此經書便有今文、古文之分。今古文經不但書寫的字體不同,字句、篇章、解釋,以及對古代的制度、人物的評價等也有出入。西漢經師多不信古文,到 王莽時纔把古文列入學官,光武時又罷廢。至 東漢末,馬融 服虔 鄭玄都尊奉古文,學習古文經的人漸多。到了 晉 王肅解 毛詩,王弼注 易,杜預著 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便完全脱離了今文的影響,使古文學獨樹一幟,今文學逐漸衰落。現在所存的 十三經注疏,多採用古文學派的説法,只有 公羊傳的 何休 注屬於今文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