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 -中国文化史辞典
在山西五台縣城東北佛光山山腰。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年)。隋文帝大興佛教,寺名遠播。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禁止佛教,廟宇被毀。宣宗即位,解除禁令,於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寺院。寺內主要建築有文殊殿、東大殿等處。文殊殿建於金天會十五年(1137年),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單簷懸山式屋頂,頂脊中間立琉璃寶刹,造型美觀,為元時燒制。殿內有文殊菩薩及其隨侍塑像六尊。四壁繪有五百羅漢壁畫,為明代作品。此殿屋架結構特殊,為古建築中所罕見。東大殿為寺內主要建築,單簷廡殿頂,正脊兩端有大型琉璃鴟吻屹立其上,脊獸全為彩色琉璃制品。殿簷前出較遠,全賴層層鬥栱托舉。外觀絢美多彩,雄渾壯麗。據殿內梁架上題記,該殿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殿內佛壇闊及五間,有彩塑佛像三十五尊,線條流暢,面形飽滿,唐代風格甚為突出。每間塑像有主佛一人,分別為釋迦牟尼佛、彌勒佛、彌陀佛及文殊、普賢二菩薩。主佛前及兩側有脅侍菩薩及供養菩薩,佛壇兩端有金剛侍立。另有女施主寧公遇及主持修建者願誠和尚塑像。佛與菩薩莊嚴慈祥,供養人俯首低眉,金剛橫眉怒目,造型生動,技法高超,是唐代雕塑藝術中上乘作品。東大殿南側有祖師塔。系北魏孝文帝時建寺的初祖禪師塔。平面為六角形,高八米左右,從形制、裝飾等方面看,為北魏遺物。另有石幢兩座,一在東大殿前,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造,一在前院,為唐乾符四年(877年)造。兩幢形制基本相同。下為須彌座,雕有石獅及樂伎,幢身平面為八角形,刻有《佛頂尊勝陀羅尼經》,頂部有寶蓋及幢刹。東大殿前一座鐫刻尤為精致。其他尚有天王殿、伽藍殿、萬善堂、香風花雨樓等殿堂樓閣,皆系明清時重新修建。佛光寺為我國著名寺院,寺內有北魏至清曆代建築,在我國古建築中占重要地位。其中東大殿宏偉壯觀,是唐代建築代表作,而寺內唐代雕塑、題字、石幢等文物也是我國藝術瑰寶。
佛光寺-中華語文大辭典
佛光寺佛光寺ㄈㄛˊ ㄍㄨㄤ ㄙˋfóɡuānɡsì佛教寺院。位於山西五臺豆村附近。因此寺歷史悠久,寺內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內正殿即東大殿,建於唐朝大中十一年(857),為現存的木結構佛殿中修建年代最早者。殿內的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歷史和藝術價值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