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齊治平 -中国文化史辞典
儒家用語。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簡稱。《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儒家主張由己及人,由近及遠,所以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形成我國封建社會倫理政治哲學的整個體系。
修齊治平-中華語文大辭典
修齊治平修齐治平ㄒ丨ㄡ ㄑ丨ˊ ㄓˋ ㄆ丨ㄥˊxiū-qí-zhì-pín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簡稱。《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修齊治平」意指先修養自身的品德,而後才能整治家庭;先整治家庭,而後才能治理國家;先治理國家,而後才能平治天下。四者之間,有其先後的因果關係。為儒家以修身為本的重要思想。[例]《大學》所述~之術,是以人性出發,本末兼顧,不因時空轉換而改變其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