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中国历史辞典
十四至十六世纪劫掠我国和朝鲜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集团。十四世纪日本南北朝时,在混战中失败的武士,流为海盗,进行走私、抢劫。明朝与朝鲜的李朝政府都因此大力加强海防。永乐十七年(1419 年),明总兵刘江大破之于望海■(在今辽宁金县东北)。倭寇之势渐衰。十五世纪后期日本进入战国时代,一部分封建主与寺院大地主,支持海盗活动,倭寇又趋活跃。嘉靖二年(1523 年)日本封建主大内氏与细川氏的贡使在宁波发生冲突,乘机大事焚掠。明政府下令停止贸易。此后倭寇见沿海防务空虚,便勾结土豪、奸商、流氓、海盗,进行走私劫掠。十六世纪中叶时最为猖獗。嘉靖三十一年以后的三四年间,江浙军民被杀害的达数十万人。江、浙、闽受害最烈,山东、广东也遭波及。每年清明节后的阴历三、四、五月和重阳节后的九、十月,常为其活动时间。沿海人民奋起抗倭,长江下游沙岛上的沙兵,南汇盐民组织的盐丁,都力战有功,至今东南各地,尚有许多关于抗倭的遗迹和传说。后在人民抗倭斗争的推动下,名将*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血战多年,到十六世纪六十年代中,才逐渐解决。
倭寇-中華語文大辭典
倭寇倭寇ㄨㄛ ㄎㄡˋwōkòu明朝稱侵擾沿海各省及朝鮮半島的日本海盜。[例]明初~為禍甚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