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鉛 -中国文化史辞典
即鋅。始著錄於五代梁貞明四年飛霞子《寶藏論》。可知五代時已能煉鋅,至遲宋代已能冶制黃銅。清初,煉鋅法始傳入歐洲。火法煉鋅謂之“升煉倭鉛”。據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五金》載,其法以爐甘石(菱鋅礦,碳酸鋅)十斤“入一泥罐內,封裹泥固”,並把表面搞得很光滑,使之風幹,“勿使見火拆裂”。再用煤餅把罐層層架疊,鋪柴引火燒紅。則罐內爐甘石“熔化成團”。冷卻後“毀罐”取出,即為塊鋅。此類今之黃罐煉鋅法。它基於氧化鋅還原溫度(1000℃以上)高於鋅之沸點(907℃)。但還原成的氣體鋅極易重新氧化。故《天工開物》指出,倭鉛若不與銅結合,“入火即成煙飛去”。清乾隆十年,有貨船載鋅出口,沉沒於哥德堡海港。至十九世紀後期,部分鋅塊被打撈出來,經化驗,其含鋅量達百分之九十八點九九。
倭鉛-辞源3
【倭₂鉛】鋅。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中 冶鑄稱鋅爲倭鉛,當時北方也稱爲水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