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聲-辞源3
【偷聲】唐 宋詞曲中的術語。唐代絶句多配樂歌唱。歌唱時爲調節抑揚緩急的聲調,多運用和聲、散聲、偷聲等方法。偷聲,卽縮ॳѦȂ曲節拍,在歌辭上減少字句。如 唐 張志和 漁歌子的第三句“青篛笠,綠簑衣”,劉禹錫 瀟湘神的第一句“斑竹枝,斑竹枝”,都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爲三字二句。又古人依譜填詞,雖有一定格式,但作者在聲腔方面可以自由伸縮。如 木蘭花上下片原是各押三个仄韻,後來作者不但把上下片的第三句各減去三字,並且將三、四兩句的仄韻改爲平韻,就好像這箇平韻是從别處偷取來的,所以叫偷聲。新調 木蘭花因另名爲 偷聲木蘭花。
偷聲-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偷聲ㄊㄡ ㄕㄥtōu shēng①唐代絕句配樂歌唱時,為調節聲調所用的方法。即在一句內偷去一字,如唐.張志和〈漁歌子〉「青蒻笠,綠簑衣」,是把七字句省去一字,分為三字二句。②古人依譜填詞,有一定格式,但在聲腔上作者有時仍可自由伸縮更換,因其聲韻的變換就像別處偷來一樣,故稱為「偷聲」。如木蘭花上下闕原來各押三個仄韻,後來的填詞者不但把上下闕的第三句各減去三字,並且將三、四兩句的仄韻改為平韻,因此這個新調的木蘭花稱為「偷聲木蘭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