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戲 -中国文化史辞典
即木偶戲。又名窟儡子、魁儡子,南北朝至唐宋又別稱為郭禿、郭郎、郭公。《舊唐書·音樂志二》:“窟鄦子,亦名魁鄦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作木偶以戲,最早見於《列子·湯問》,謂巧匠偃師所造假人,“顉其頤,則歌合律;捧其手,則舞應節。千變萬化,惟意所適”。即後來之木偶人。傀儡戲最初用於喪樂,漢末始用於嘉會。北齊後主高緯,雅好傀儡,謂之郭公,時人戲為《郭公歌》。唐溫庭筠亦作《邯鄲郭公辭》。至宋時傀儡戲最盛,種類最多。《東京夢華錄》、《都城紀勝》、《武林舊事》、《夢粱錄》諸書所載有懸絲傀儡、走線傀儡、杖頭傀儡、藥發傀儡、肉傀儡、水傀儡等。《夢粱錄》卷二十“百戲伎藝”:“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曆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
傀儡戲-中華語文大辭典
傀儡戲傀儡戏ㄎㄨㄟˇ ㄌㄟˇ ㄒ丨ˋkuǐlěixì一種以操作木偶為表演方式的戲劇。演出時,演員一邊在幕後操縱木偶,一邊演唱或說白。也作「木偶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