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象-辞源3
【儀象】㊀以爲模式。韓詩外傳二:“故君子容色,天下儀象而望之。”㊁以儀器觀測天象。晉書 天文志上:“春秋文曜鉤云:‘ 唐堯卽位,羲 和立渾儀。’此則儀象之設,其來遠矣。”
儀象考成 -中国文化史辞典
清代的一部以星表為主的工具書。乾隆九年(1774年)開始編撰,乾隆十七年成書。參加編算的有二十六人,當時的欽天監監正耶穌會士日耳曼人戴進賢是星表的實際主編。全書三十二卷,前面的二卷是《儀說》,介紹大型天文儀器“璣衡撫辰儀”的性能和用法,後三十卷是星表。星表以乾隆九年(甲子年)冬至為曆元,記載恒星三百官,三千零八十三星,其中使用傳統星官名稱的共二百七十七官,一千三百十九星。這個星表曾參考了當時美國修訂再版的佛蘭斯梯德星表。八十多年以後,對《儀象考成》的星表進行了複測、修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編成《儀象考成續編》三十二卷,主編者是當時的欽天監監正周餘慶,參加測算和編寫的有三十八人。這部書以道光二十四年(甲辰年)冬至為曆元,比《儀象考成》新增一百六十三顆星,減去未曾觀測到的六顆星,共收了三千二百四十星。雖然這部書比起《儀象考成》來增星不多,變化不大,但這是一部由中國人獨立觀測、編算的星表,提供了一批年代可靠的新測恒星坐標值,使我們能夠根據它來了解清代測星的精密度。它還提出一些新見解,如肯定了恒星有自行,並且提出恒星也有和行星軌道運動類似的運動等。清代的幾部星表是我們今天仍在沿用的恒星名稱主要依據,而這部書是其中重要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