儺舞-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儺舞ㄋㄨㄛˊ ㄨˇnuó wǔ古時祭祀儺神時跳的舞。目的在於驅鬼逐疫。舞者頭戴面具,手執兵器,表現驅鬼捉鬼的內容。
儺舞 -中国文化史辞典
大儺儀式中的舞蹈。大儺為古人驅除疫病的禳祭。此舞原是一種模擬人獸角鬥的舞蹈,後演變為禳鬼、驅疫的儀禮舞。《論語·鄉黨》、《禮記·月令》、《呂氏春秋》均有記載。周代宮廷中,每逢歲除,輒行大儺之儀,由方相領頭,“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儺),以索室驅疫”。漢代宮廷儺舞在臘日前一日舉行,選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的中黃門子弟一百二十人為“侲子”,赤幘皂制,唱驅鬼詞,作方相與十二獸舞,喧呼而察看宮殿周圍三遍,最後,“持炬火,送疫出端門。”漢以後曆代宮廷儺舞沿襲漢儀而略有不同。民間也有這類舞蹈。宋代《大儺舞圖》,畫有十二個戴著不同面具和奇異飾物的人物,手執帚、扇、鬥、箕等舞具,曲折呼喚行進,以驅宅妖、墓鬼等。儺舞古樸、粗獷,健康風趣,後世也用以娛人。